返回

第504章 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504章 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第3/3页)

姓们对开办国子监褒贬不一,如今争论甚是激烈。”

    “嗯……那你是什么看法?”

    刘协目光炯炯地看着诸葛亮问道,在这件事上诸葛亮的态度很重要,因为他想找诸葛亮出席去和郑玄辩论,如果诸葛亮也对国子监持以反对态度,那就不好办了。

    面对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诸葛亮沉吟了片刻,才回答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开办国子监乃是好事。”

    “虽然朝野上下不少人都说国子监开设的四门新科过于事功,违背了传统儒学治国的理念。”

    “但臣却认为,儒学经以多为清谈,可取其精神,却不可一味照搬。”

    “治国之道在于完善法度,选贤举能,轻徭薄赋,发展军力,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国子监设数算、刑律、工冶、政治四科,无一不与治国息息相关,臣亦可从中窥见陛下之远大理想。”

    “开办国子监于国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诸葛亮坦然说出了自己对于国子监的看法,身为士族出身的他,竟然十分认可开办国子监。

    而听完他的话后,刘协心里微微松了口气,同时忍不住感慨说道:“若是天下人都能有孔明这般见解,国子监的开办又岂会阻力重重,我大汉又何愁不兴啊。”

    看见天子这般模样,诸葛亮心中也猜到了几分天子今天找他过来的原因,多半是和国子监有关。

    “陛下,国子监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处?”

    诸葛亮主动询问道。

    刘协没有否认,坦然说道:“国子监的开设,对于士族的触动甚大,现在朝野上下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多。”

    “就在刚刚奉孝告诉朕,称郑玄已经出山,正在赶往长安的路上。”

    “郑玄乃是当世大儒,他当初就反对过先帝开设的鸿都门学,如今来长安定然也是为了反对开设国子监。”

    诸葛亮闻言微微一惊。

    郑玄要来长安?

    稍作思索后,他坐直了身子,正色问道:“敢问陛下,不知臣如何才能为陛下分忧?”

    这就是和聪明人聊天的好处所在了。

    刘协见诸葛亮这般主动,便也不再隐瞒,说道:“奉孝向朕献策,让朕效仿石渠阁会议与白虎观会议,同样开设一场辩论会,讨论以儒学选拔人才还是新学选拔人才。”

    “这次辩论牵扯重大,不仅是国子监能否立足这么简单,而是直接关系到我大汉未来百年发展大计。”

    “孔明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故而朕想让孔明参加此次辩论,去与郑玄辩经。”

    刘协道出了自己的目的,同时又补充道:“郑玄乃是儒学宗师,朕知道这件事的难度。”

    “所以是否参加此次辩论会全凭孔明自愿,若孔明不愿参加,朕也不会怪罪你。”

    身为士族出身,却代表国子监去和郑玄辩论,无论结果是输是赢,都必然会为诸葛亮引来骂名。

    所以参不参加这场辩论全凭诸葛亮自己,他不会强求。

    但令刘协没想到的是,在他话音落下后,诸葛亮几乎是没有犹豫,就脱口而出道:“臣愿代表国子监出席。”

    “嗯?”

    刘协一愣,不禁问道:“你……确定不好好考虑一下?此事可非同小可。”

    “臣已经想清楚了。”

    诸葛亮微微颔首,说道:“于公,国子监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臣既食汉禄,当为大汉社稷未来考虑。”

    “于私,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陛下不以臣卑鄙,不远千里遣使者寻访,并委以重任。”

    “陛下于臣之恩重于泰山,臣无以为报,如今陛下正值用人之际,臣怎能因爱惜羽毛而不管不顾?”

    “此非臣之道。”

    “故此,臣愿参与此次辩论与郑玄辩经,无论结果如何,臣都不负陛下信赖。”

    刘协看着面前神色坚定,眼神清澈,饱含热忱的诸葛亮,微微有些失神。

    他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能说出什么来,只是伸手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

    一切尽在不言中。

    诸葛亮躬身一礼,起身告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