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九十八章:慈禧的狂妄·日本的准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七百九十八章:慈禧的狂妄·日本的准备 (第1/3页)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法国取得在中国西南开埠通商的特权。}

    {以后中国修筑铁路时,应向法国人商办,法国撤走侵入基隆和澎湖的军队。}

    {法国在战败的条件下反而达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从此,中国西南门户洞开。}

    {以越南为基地,将其侵略魔掌伸进了中国的云南和广西。}

    {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

    大明·永乐时期

    “脾气远胜知识,浮躁远胜经验。”

    朱棣很明白一句话。

    开口谈大义,逢难必变节。

    “镇南关大捷根本与大势无改。”

    “法军在越南北部战场上并未受到真正的重创,清军继续追击下去,势必拉长战线,十倍于敌的优势兵力不存。”

    “关键在于海战方面。”

    朱棣看着战事图,扶膝道:

    “几乎与镇南关大捷同时,法军攻陷了澎湖。”

    “澎湖既失,台湾必不可保。”

    “岛悬隔海中,地形散漫,非有坚船巨炮,战守两难,实不足以自保。”

    “清廷没有强大海军保不住该岛,但该岛可停泊海军,可切断援助台湾的路径,又是势在必争的战略要地。”

    但凡了解地理与双方实力的都明白。

    澎湖丢了太严重了。

    清朝海军又没有能力大洋决战。相当于封锁了和台湾的所有联系。

    朱瞻基此时深感什么叫超越性碾压。

    “大清绝非中兴之态势,而是全面溃烂中的挣扎自救。”

    “这怎么战胜一个工业化强国呢?”

    “要变法,还是要变法。”

    ……

    {慈禧倒是也有自己的和谈底线,那就是“绝不赔款”。}

    {这话怎么黑色幽默呢?}

    {嗨呀,之所以仍保留这条底线是因为慈禧之前发动“甲申易枢”将恭亲王奕訢逐出中枢时,扣给奕訢的罪名是与朝廷的“振作求治之意”对抗,搞阳奉阴违。}

    {所谓“振作求治之意”,就是指要对外强硬,要洗刷“庚申之变”的耻辱。}

    {而如果“不赔款”这条最后的底线坚持不住,那就意味着慈禧自己也没能保住朝廷的“振作求治之意”,比主张和谈的恭亲王还不如。}

    {换言之,为个人的政治生命计,为“甲申易枢”的合法性计,慈禧必须坚持“不赔款”这一最低限度的强硬。}

    ……

    大唐·玄宗时期

    “别的不说。”

    经历过某些时代的李隆基很有发言权道:

    “权术这一方面,这慈禧太后是玩明白了。”

    “最起码比某位大圣强。”

    “不过……”

    李隆基叹气道:

    “也挺没意思的。”

    因为这一套意味着“甲申易枢”是对的,还意味着恭亲王的改革路线有问题。

    清廷接下来的改革必须由慈禧太后掌舵。

    至于掌舵的结果……

    ……

    【中法战争,除了慈禧赢了,所有人都输了。】

    【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战事绵延数年,国库几乎被掏空。】

    【孤拔率千余人的法国海军即可肆无忌惮纵横中国东南沿海。】

    【1884年战事期间,19岁的孙帝象正在香港中央书院读书。】

    【他既为香港工人拒绝维修因攻打台湾而受损的法国军舰而感慨,也为清朝福建水师被法军全歼而痛心疾首。】

    【若干年后,他以“孙文”之名,在自传中如此写道:

    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

    大秦。

    “帝王之象?”

    嬴政眉头一挑。

    “那时候民间取名都这么狂野吗?”

    刘邦则捻须笑道:

    “民,哈哈,还挺贴切的!”

    “看来也是有了一个转折铺垫才有了后面的人民。”

    嬴政瞟了一眼他,没说话。

    之所以不反驳,也是因为到现在为止能支持他看下去的,就是那人民万岁了。

    至于清朝。

    结局早定。

    ……

    大汉。

    “颠覆也好。”

    刘邦自顾自念叨着。

    中法战争只是一场巨大的惨败。

    而惨败的根源是整个清廷已经腐朽不堪。

    再追究到底,是整个体制已经不再保有世界上的领先优势。

    变法图强势在必行。

    可不管怎么变,体系都不会变。

    “那就需要一个新的体系来代替已经落后的体系……”

    刘邦捻须自言自语着。

    吕雉是饱读史书的,她直接就想到了春秋之时。

    “周室官王学已然不合时宜,魏国变法最后为诸侯效仿。”

    “殊途同归。”

    刘邦明白这个道理。

    “……船大难调头……”

    “还好,提前知道了最后结局,不然啊……”

    清朝根本没有变法的时间与土壤,对外战事还屡屡失败。

    若不是一开始知道后面的结局,刘邦还真稳不住心态。

    “这局势……谁来也救不了啊。”

    ……

    大清·康熙时期

    “救不了也得救!”

    康熙恨声道:

    “祖宗基业不能付之东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