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三章:天津教案·外交失败 (第3/3页)
,在奕訢的运作下,崇厚很快被任命为赴法钦差离开了天津,处理教案的重任,遂全部压到了曾国藩的身上。】
……
大明·天启时期
朱由校表示,这套手法我那亲爱的信王非常熟练。
“甩锅吗……”
看来这朝内不太平啊……
也是,越是朝堂末年党争就越严重。
“曾国藩……啧啧,好一口锅,可得背稳了。”
朱由校嘴角带笑,心里却一片波澜不惊。
随后……
『天启皇帝:你们大清亡了也是自寻的,这时候还提防汉臣呢,有功之臣都能当锅用,你们不死谁死啊。』
……
一众皇帝都愣了一下。
自打群情激奋骂了一通宋高宗后,这玩意儿就没怎么动过。
现在……
看着天启那骂街的话语。
一些本性就不太正经的“流氓”开始活了心了。
而这时,热闹也来了。
『乾隆皇帝:天启帝还是要保重身体为妙。』
『若阳气不足,朕这有补阳壮气之法,可使天启帝子嗣丰盈,龙精虎猛。』
众皇帝眼睛一亮!
打起来了!
……
大秦。
嬴政皱着眉看着聊天群。
“……乌烟瘴气……”
刘邦支着耳朵听着。
什么东西乌烟瘴气?
……
【这时的曾国藩已经59岁,右眼失明、肝病日重,长期遭受眩晕病症的折磨。】
【天津教案发生前夕,曾国藩似乎已觉察到自己大限将近。】
【他让李鸿章帮自己运来建昌花板做棺材,以备后事。结果花板与朝廷的谕旨同日抵达保定。】
【谕旨里殷切关怀他身体如何,又意味深长地问他是否能够处理这场教案。】
【这询问实是一种提醒:教案发生在直隶境内,曾国藩没有置身事外的可能。】
【7月8日,曾国藩呈给朝廷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引爆了朝野舆论。】
【折中表示,确认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并准备以一命抵一命的原则处死二十人。】
【一时间“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
【京城湖南会馆悬挂的曾国藩官爵匾额“悉被击毁”,会馆还将曾的名籍削去,不再承认他是湖南人。】
【昔日的道德圣人,瞬间沦为举国士大夫口诛笔伐的对象。】
【昔日的中兴名将与旷代功臣,瞬间成了“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
【“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
……
{《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送抵北京同日,朝廷召集会议就如何处理教案进行了讨论,慈禧在会上表态说,“此事如何措置,我等不得主意”。}
{同日,慈禧还以同治皇帝的名义给曾国藩下旨,内中对处理事件的具体方案一字未提,只反复强调朝廷的期望是“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要曾国藩做到既不与洋人开战也不能失了民心。}
{也是在这一天,朝廷删减了曾国藩“论说持平”的奏章,然后将其公开披露。随后,曾国藩被朝野舆论骂成了“卖国贼”。}
{自称“我等不得主意”的慈禧,其实早已打定了主意。}
{所谓,“和局固宜保全”的口号必须高调多喊,但与洋人开战则万万不行。}
{“民心尤不可失”,所以朝廷在面子上不能直接表态,说要惩办参与打杀的民众,但这个事要做且不妨交给曾国藩来做。}
{哇……妙啊……曾国藩也是好起来了,有实习生待遇了。}
……
大清·光绪时期
慈禧扶了扶旗头,语气难明。
“曾国藩要用。”
“但一定要是一个偏袒洋人的曾国藩。”
光绪瞄了一眼聊天群,又想起曾看过的原本折子,淡淡道:
“所以朝廷在公布曾国藩关于案情调查的奏折时,刻意删去了他为天津绅民辩护的五条理由。”
慈禧平静道:
“曾国藩是理学名臣,也是中兴功勋,声望之高无人能及。”
“由他来消弭中外冲突,远比由崇厚这类人与洋人达成妥协,更能堵住朝廷上下的悠悠之口。”
光绪想着这位老妖婆的一切操作。
“不可与洋人开衅,不可重蹈庚申之变的悲剧。”
“删减曾国藩奏折中为民众辩护的内容后,再将奏折公布,相当于给他戴上了一顶卖国贼的帽子,也相当于给朝廷的媾和政策提供了操作空间。”
“就如同许多人的好坏善恶全靠同行衬托,许多事件的舆论风评也往往取决于同类对比。”
“只要有曾国藩恶劣的卖国行径在前,朝廷的和解措施将会很自然地变得可接受,甚至值得赞美。”
“高……真是高……”
慈禧不在乎皇帝言语里的尖锐。
无能之辈的狺狺狂吠罢了。
“所以,本宫让你想想怎么让曾国藩成了开派祖师。”
“人活着时有用,人死后更有用。”
……
【天津教案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官员方面,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流放黑龙江。】
【百姓方面,冯瘸子、刘二等二十人被判处死刑,小锥子、王五等二十五人被判充军,后来李鸿章接手善后,有四名被判死刑者改为流放。】
【而为了一劳永逸避免再出现“天津教案”,避免再出现“庚申之变”。】
【清廷在1871年最在意的工作,也是总理衙门花费精力最多的工作。就是拟定了一份《传教章程》。】
【清廷希望用条约文件的形式,将晚清的民教冲突有序管控起来。】
【遗憾的是,在说服各国公使接受《传教章程》这件事情上,总理衙门失败了。】
【英国政府以担心影响商业为由,拒绝与清廷订立《传教章程》。】
【没有英国做调节,总理衙门只能单独面对法国的强硬立场。】
【1871年11月,法国政府回复称,绝不同意该章程,并威胁说,若清廷执意要实行《传教章程》,可能会导致两国友谊动摇甚至决裂。】
【总理衙门没有国家实力做筹码,无法让法国政府坐到谈判桌前,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清廷试图依赖条约外交来化解中外冲突的首次尝试,至此宣告失败。】
即使按照当代价值观。
应该当一个碌碌无为所谓的“好人”。
还是做一个可能会被扣上骂名但符合当下利益或不得不做事的“混蛋”。
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
就像课本里面只说曾国藩,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其他都不说一样。
但就如翦伯赞范文澜等提出的“宜粗不宜细”。
这为后续解释权也留下了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