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八十九章:太平天国的余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七百八十九章:太平天国的余烬 (第2/3页)

 大清·康熙时期

    捻着玉扳指,康熙发现自己比预想的要冷静。

    毕竟,在湘军一出之时,基本走势也就明了了。

    又有大清灭亡的前提所在。

    康熙觉得自己还挺能接受。

    至于洋人……

    “洋人并非我等心腹大患。”

    胤禛如此道:

    “其逞一时之威,无非是不知国情而已。”

    “因不知而无备。”

    “今派人走洋,探得虚实,不耻下问,结我大清物宝天华,所谓联军无非笑谈。”

    “其根本在于,体制不改一切还是会回到原点。”

    胤禛看着康熙,指出历代最大的问题。

    “人治,总有懈怠之时。”

    “官气,无有断尽之日。”

    “如何能保证乱不内生?”

    康熙点了点头,又看向这个未来干出一份天大事业的儿子,正色道:

    “那你是怎么想的?”

    胤禛舔了舔因干渴而开裂的嘴唇。

    “不能囿于土地。”

    “土地总有用完的一天,兼并没有消失的一天。”

    “要另谋出路,而那条路……”

    胤禛抬头对上康熙微沉的双目。

    “宋朝曾走过。”

    ……

    大清·光绪时期

    “袁世凯……”

    光绪皱着眉。

    他曾听康有为提过这么一句。

    似乎是手握七千新建陆军……

    慈禧眼皮子一跳。

    那这人是维新派还是保守派?

    慈禧又看了一眼思索的皇帝。

    不管是什么派,这话一出他也只能是本宫一派的人。

    至于割据不割据的……

    她有自信,只要她在的一天。

    他们就翻不起大浪。

    ……

    【然而,双方鏖战之时,列强的介入使战争形势发生了逆转。】

    【最初,外国侵略者对清廷与太平天国之间的征战持中立态度。】

    【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侵略者为保住既得利益,决定与清朝联合镇压太平军。】

    【同治元年(1862年2月),“中外会防公所”在上海成立,负责统一规划防守上海的方案。】

    【英、法军在上海的驻兵也已达数千人之多。洋枪队扩编至五千人,改称为“常胜军”。与清军联合进攻在上海周围的太平军。】

    ……

    炎汉·灵帝时期

    刘宏看着群臣,正色道:

    “这咱们就要有一说一了,朕让匈奴平叛,那也是因为他们当时态度良好对不对。”

    群臣眼观鼻鼻观心。

    于夫罗留在中原后,待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之时,这支匈奴部落便成为了流寇,到处劫掠百姓。

    与西河白波贼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

    都是外人,没什么区别。

    ……

    大唐·代宗时期

    李豫看的脑仁发疼。

    这一幕多么类同啊。

    请外人来平叛,最后的代价呢?

    他现在也忘不了回纥兵都干了些什么。

    为了平叛而付出这等代价,真的值得吗?

    ……

    大宋·宁宗时期

    赵扩捏着胡须沉思。

    从理性上来讲,他不应该去联蒙。

    但从感性上来讲。

    金国不灭,靖康之耻就永远存在。

    雪耻?还是亡国?

    赵扩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

    【同治元年(1862年)初,李秀成率五路大军离开杭州,从苏州出发,分别从水路和陆路,第二次进攻上海。】

    【他沿途对外国侵略者发出警告,让他们最好不要干涉太平军的行动,应当各宜自爱,互不干扰,倘助逆为恶,则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李鸿章的淮军与外国侵略者联合起来,对其进行疯狂反扑。】

    【双方在奉贤南桥镇激战,法国海军司令卜罗德中弹身亡。太平军最终也不得不退出南桥镇。】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中旬,李秀成亲率大军对侵略军发起反攻,接连收复嘉定、青浦等县城。】

    【在青浦又活捉了“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

    【五月初,当太平军逼近上海城郊时,侵略者颤颤惊惊地躲在上海城内不敢出战。】

    【左宗棠致函曾国藩,称:“青浦、嘉定二处,发贼麇至,夷兵遽遁。夷人之畏长毛,亦与我同。委而去之,真情毕露。”】

    ……

    大明·洪熙时期

    “就说吗!”

    朱瞻基一拳砸在掌心上,一脸惋惜之意。

    “怎么可能打不动呢!”

    “洋人并非不可战胜的!”

    大胖胖喘着粗气坐在椅子上,张皇后拿着手帕给他擦着汗。

    “说洋人畏长毛,这是不错的,因为事实俱在。”

    朱高炽抿了口茶,又道:

    “但说什么忽然委而去之,不干了,那是只看皮骨未看血肉。”

    朱瞻基又不是朱祁镇,不傻。

    朱高炽一提,他反应过来了。

    “爹,我明白了,所谓的中外会防,其实是在共同保卫通商口岸这一点上,清廷与洋人双方利益一致。”

    “但对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口岸以外地区的太平军。”

    “双方是矛盾重重,有着种种猜忌和疑虑的。”

    ……

    大清·道光时期

    道光补着衣服,念叨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