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五章:咸丰的迷茫·曾国藩登场 (第3/3页)
丰帝的褒嘉,此时,他以为新君从善如流,必有大振作,自己亦可一展身手。】
【于是,他细心撰写一折,抨击官场上的退缩、琐屑、敷衍、颟顸之恶习,请求咸丰加意整顿,注意考察。】
【疏上,咸丰大为赞赏。】
【但咸丰没有弄清楚曾国藩奏折中的用意,只是对奏疏中的“日讲”一事很感兴趣,让有关部门“察例详议以闻”。】
【曾国藩由此上奏“日讲”规章十四条,结果部议不予采纳。】
【曾国藩又继续上奏言事,尤以汰冗兵省国用一折切中时弊。】
【然而,所有的建议都是不了了之。】
【曾国藩的失望心情就在私信中无保留写出。】
……
{不要乱说话,乱提意见。要提就提“建设性”的意见。}
{这话都写在日记里,看来这日记不是写给别人看的。}
{正经人谁写日记(狗头)}
{感觉这毛病就是传自曾国藩。}
{雷锋就写日记。}
{有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有的写给别人看。}
{那你的意思是雷锋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还是别人看的?}
{雷锋同志的日记是写给自己,勉励自己的。}
{曾剃头和蒋的日记明显是留给后人洗白自己用的。}
{普通人的日记,记录所想所思,不为外人道。他在牺牲之前也就是个普通人。}
{名人的日记,不是文过饰非,就是想流芳百世的。}
{将某人成名之后想给自己立牌坊,也只能够用日记实现了。}
{关键是内容和实际是不是一致,当然了现在网络多玩梗,动不动就正经人谁写日记,不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说明了不想思考只会玩梗了。}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饶有趣味的看着天幕里的争吵。
“舅舅,看来自古以来的党派分别,是从上到下深入的人心啊。”
长孙无忌听得嘴里发苦。
李治看着那张抽抽的老黄瓜脸,放声大笑。
“舅舅多心了,朕这回可没有别的意思。”
“只是感慨,个人的差异为什么总会被上升到一个群体上的差异?”
“仿佛一个人做了什么特别的事,就会是他身处的那个群体会做的基本之事。”
“这没有道理。”
李治笑盈盈道:
“就像那嵇康有卧龙之名,七贤之之首。”
“可朕百思不得其解。”
“他贤在哪里呢?”
长孙无忌嘴里更苦了。
这就是你说的没什么别的意思?
你还想什么有什么意思!
皇帝的话听起来像是说不能用个体不好代表群体不好。
但仔细一听,也不能用个人的好就代表群体是好的。
再反过来听,不能用群体的好遮蔽个人的坏,不能用群体的坏遮蔽个人的好。
弯弯绕绕过来,意思无非一个。
朕知道世家里出人才。
但世家依然得死。
……
【咸丰元年四月二十四(1851年5月24日),广西的局势已经不可收拾,心急如焚的曾国藩上有一折,直接批评咸丰帝注重小节而忽略大计,惑于虚文而不求实学,刚愎自用而不能知人善任。】
【咸丰看到曾国藩这番教训他的话,怒气大作,即刻召来军机大臣,要求立即下旨加罪之。】
【军机大臣们再三劝阻,咸丰才下了一道明夸暗贬的上谕。】
【咸丰二年六月初十(1852年7月26日)咸丰放曾国藩为江西乡试正考官,并准其在考差完毕后返回已离别十三年的家乡省亲。】
【七月二十五(19月8日)曾国藩行至安徽太湖县境内,突闻其母病故,他当日折往湖南,回家奔丧,在家丁忧守制三年。】
【此时太平军在两湖的攻势很猛,使曾国藩切身体会到清王朝的颓势。】
【八月二十三(10月6日)他回到湘乡老家,又亲眼目睹了当地乡绅在太平军攻击之后的惊弓之鸟状。】
【然而,其母的丧事尚未办完,又于咸丰二年十二月十三(1853年1月21日)接到湖南巡抚转来咸丰帝的谕旨,让他紧急前往湖南,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
【咸丰丝毫没有想到,他的这份纯属一时之念的谕旨,成就了曾国藩此后数十年的大业。】
个人十分讨厌将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结合起来。
但不得不承认群体差异这种标签化是最适合思想普及的。
思想普及,好的坏的都能普及。
……
短视频化是真的在消磨正常人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