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七十五章:咸丰的迷茫·曾国藩登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七百七十五章:咸丰的迷茫·曾国藩登场 (第2/3页)

  “绝大多数的官员已经不能在政治目标上与朝廷中枢保持一致。”

    “当官已成了危途,捞不到钱,却要送命,做官还有什么意思?”

    “天下之心尽皆丧尽。”

    “咸丰又用什么来鞭策、激励臣子们的效忠呢?”

    刘邦看了一眼吕雉,又看了一眼沉思的刘盈与小刘恒。

    眼珠子一转,又道:

    “说起来,这种土崩瓦解之局势与秦末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余三人脸色突然一垮。

    不是吧?又来?

    “想当初,乃公……”

    长华宫内,大英雄再再再再一次的回忆英雄往事。

    ……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下,国家衰亡都是由于主上昏庸。只有有明君,任用贤臣,天下就会大治。}

    {咸丰亦从小受其影响,从登基之日起便任用所谓贤臣,励精图治,日夜操劳。}

    {但在其落后的政治体制之下,皇帝个人的努力并不能左右江河日下的局势,时代的巨大变化也使儒家体系下的“贤臣”束手无策。}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皱着眉头看着天幕,到头来叹了口气,没能狠下心来责怪咸丰。

    这小子前期是想成为一个好皇帝的。

    他心中是有数的。

    心系国家,勤勉于政,赏罚分明,讲仁义,不吝啬。

    清朝的衰落,也不能归咎于他一人。

    “啪!”

    鞭子脆响声没有打断他的思路。

    从这时局势来看,咸丰也实在无能臣精兵可用。

    官场受不良习气荼毒,自乾隆朝始积弊已深,担不起逆转战局、扭转乾坤的兴亡大任。

    “啪!”

    伴着鞭梢的锐鸣声,雍正十分难过。

    说到底咸丰也才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子。

    自小接受过往的教育,却面临前几代皇帝都未经历的大变局。

    此时必要以大刀阔斧、触动制度的根本性改革才能挽救颓势。

    可试问历代王朝的英明君主,又有几人能有此雄才大略呢?

    “啪!”

    “陛下,宝亲王昏死过去了。”

    雍正摆了摆手,惆怅道:

    “装的罢了。”

    “泼醒,再来。”

    “三十鞭,一鞭也不能少。”

    被绑在漆红朱柱,嘴里塞着白绢的弘历:……

    “还有……”

    雍正瞥了一眼行罚的太监。

    “再出工不出力,要你脑袋。”

    太监:……

    弘历:……

    ……

    【而就在咸丰一筹莫展陷于将要摆烂和还没有完全摆烂之际。】

    【朝廷上还真出一位奇人,关键是还真带出了堪与太平天国对敌的军队。】

    【他就是曾国藩和他训练的湘军。】

    ……

    大清·道光时期

    道光的眼睛一下就睁大了!

    天幕不说他都快忘了曾国藩干什么大事了!

    “抵抗那群发逆……”

    道光的脸上浮现三分激动、三分惊讶、三分迷茫和一分狐疑。

    不是他看不起清军战力……

    好吧他的确看不起。

    “那帮人……”

    道光想不通。

    难道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应在了曾国藩身上?

    历代王朝没能打破的宿命。

    我大清打破了?

    道光有一阵欣喜,但更多的是不解。

    各种信息交织,他一时又看不起大清未来的路了。

    “发逆、英夷……”

    未来的路在哪里?

    ……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在湖南高官沙府湘乡县荷叶塘,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

    【道光二十年(1840)散馆后授翰林院检讨。】

    【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国藩由正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破格提拔为正二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连升四级。】

    【道光二十九年(1849),出任礼部右侍郎。】

    ……

    天幕上。

    中年男子穿着一身黑色长褂,在烛火下奋笔疾书。

    『自客春求言以来,在廷献纳,不下数百余章,其中岂乏嘉谟至计?』

    『或下所司核议,辄以“毋庸议”三字了之,或通谕直省,则奉行一文之后,已复高阁束置,若风马牛之不相与。』

    ……

    【咸丰登极后,下诏求言。】

    【曾国藩因先前上有《遵议大礼疏》而获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