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To Be Or Not To Be (第2/3页)
直接问道:“老胡,你以后什么打算,和我透个底。想留,还是想回?”
胡卫东放下筷子,眼神若有所思,这个问题是最近一直困扰他的难题。
走还是留?人生的一道道选择题令人困惑,令人迷茫。
当初愿意来NBA,高收入是一方面,更大的原因还是被NBA的五彩绚烂,最高篮球殿堂的荣誉所吸引。
甘国阳的经历给了很多中国篮球人NBA之梦,同时带来一个幻觉:打NBA挺容易的。
你看阿甘,把NBA那些老黑、白人打得五体投地,毫无办法,七个冠军统治力无与伦比。
等胡卫东真正来到NBA,来到美国才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困难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论训练的艰苦程度,NBA不见比国家队要更强,所以身体上的疲惫、伤痛可以忍耐。
可是精神的孤寂,无人鼓励,处处被压一头才是更大的挑战。
在国家队,尤其在江苏队,胡卫东是绝对的老大,所有人都围着他转打造战术。
到了湖人,这是NBA豪门,实力强悍,又有奥尼尔、基德这样的巨星,胡卫东一下子成了小卡拉米,边缘角色。
好在韦斯特、贝尔曼看在阿甘的面子上,对老胡比较照顾,给了机会和资源。
但NBA是非常现实的地方,所谓“培养”只会给极少数天才中的天才,其他人你拿了钱就要发挥作用。
胡卫东目前的实力,作用并不突出,还受了伤,自然而然受到冷落,能不能重新站起来全看他自己。
思索了好一会儿,老胡也只是说:“我再好好考虑考虑,先把我的伤养养。”
甘国阳从胡卫东的语气中听出了犹豫,他递了杯啤酒给老胡,道:“不管回还是留,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想清楚就行。留确实很难,回去的话,你能把在美国学到的东西带回去一些。多的我也不说,不管你做什么决定,告诉我一声,我会帮你处理好很多问题。”
胡卫东点点头,他不是很善于情感表达,就把甘国阳递过来的啤酒一饮而尽,以表示自己的感谢。
喝完啤酒,胡卫东觉得这个口味很熟悉,好像在哪儿喝过。
甘国阳道:“味道熟悉吧?是咱们的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青岛啤酒都卖到美国来了。”
“是啊,中国的酒在美国一样有销路。而且你知道是谁把这酒推销到这儿的吗?”
胡卫东摇了摇头,甘国阳卖了个关子,说晚上带他见个前辈。
下午胡卫东回去休息,甘国阳去健身房练了两个半小时的力量。
他将自己的时间排的满满当当,到了晚上,再去接胡卫东一起出来吃晚饭。
胡卫东在洛杉矶没有朋友,养伤期间无所事事,阿甘带着他出来吃饭他很乐意。
甘国阳挑了一家中国餐厅,胡卫东带着好奇的心态想阿甘要带自己见什么前辈?
到了才知道,甘国阳所说的前辈,竟然是曾经的国家男篮前锋张卫平。
张卫平和胡卫东属于两代国家男篮运动员,张卫平和穆铁柱是一代人。
张卫平退役时,胡卫东才11岁。
退役后,张卫平做过国家队的教练,后因为理念和派系原因,离开国家队远走美国。
1988年,甘国阳拿第一个三连冠时,张卫平在芝加哥大学工作。
出身优越,曾经是国家队成员的他,却在美国大学里给人打零工。
做过运动队做护理,给图书馆和书店做管理员,很是吃了一番苦。
后来因为家庭和感情问题,他在1992年又离开了芝加哥,孤身一人到洛杉矶闯荡。
这一年,张卫平已经42岁。
在洛杉矶从零开始的他,成为了一家啤酒销售公司的销售员,负责代理青岛啤酒在美国的销售。
靠着极强的能力,通过几年努力,他成为了公司西部地区的销售大区副经理,把青岛啤酒推广到了美国。
甘国阳退役搬回加州后,一次巧合遇到了这位后来在篮球解说界鼎鼎大名,但当时还在卖啤酒的前国手。
甘国阳和国家队的关系从80年代起就很好,85年来美国访问的那支国家队里也有张卫平的身影,两人是认识的。
但张卫平离开国家队来到美国后,从来都没有试着联系甘国阳寻求帮助,而是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一片和篮球完全无关的天地。
他的坚韧和倔强可想而知。
两代国手见面,两人是有些尴尬的。
因为当初张卫平离开国家队是因为派系争斗,张卫平是争斗的失败方。
而胡卫东是被胜利方提拔选调到国家队的年轻球员,说白了,两人不是一派。
况且张卫平88年离开中国来到美国,算是脱离了国家篮球工作体系。
胡卫东来到洛杉矶湖人效力是全国皆知的篮坛大事,张卫平在洛杉矶这么久,并没有试着去联络胡卫东。
因为心里终究是有道坎过不去。
不过有甘国阳做中间人,这种尴尬很快就消弭于无形。
虽然差着辈,但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能遇到说得上话的篮球人,那种感觉如同在沙漠里见到了水,肯定要痛饮一番。
话不多的胡卫东话一下多了起来,而张卫平在经过这些年的起起落落,异国磨砺后,也把当初的斗争看开了。
毕竟国家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当初的斗争胜利者,也没有取得满意的成就,反而因病早退,都给后来者做了嫁衣裳。
说起国家队的趣事,两人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看法。
说起在美国的经历,张卫平更加深刻沉痛,胡卫东讲了他在NBA的独特经历。
说起遥远的故乡,两人都不约而同喝下一杯酒,轻轻叹了口气。
“BJ这会儿该下雪了。”张卫平道,洛杉矶是没有雪的。
谈到未来,两人不免都有些悲观,他们都想家了。
胡卫东自不必说,而张卫平也在想,自己难道真的一辈子在异国他乡卖啤酒吗?
虽然这份工作他做的非常出色,公司给了他足够高的职位,但曾经在国家队叱咤风云的张卫平,灵魂依旧留在篮球场上。
张卫平道:“之前我倒是有个机会,中央电视台邀请我回去做篮球解说。但说实话,咱们年轻人里篮球解说不少,我都40多快50的人了,回去和他们竞争,还真是没什么信心。”
NBA在中国耕耘多年,80年代就开始放比赛录像,到90年代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NBA观众,也因此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体育比赛解说人才。
那时候,电视台体育节目解说最好的都是篮球频道出身,没办法观众多需求大,练了一批人出来。
随着甘国阳复出,中国地区的NBA比赛收视率再攀高峰,对比赛解说、记者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中央电视台想仿造美国的体育频道,邀请退役的专业篮球运动员做解说嘉宾,张卫平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张卫平对上电视不是很有信心,现在他的工作顺风顺水,是自己好容易打拼出来的,就这么放弃了回去做解说值得吗?
虽然解说和篮球有关系,但那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张卫平心里没底。
他和胡卫东一样,对于是回还是留,心里充满了犹豫。
两人不约而同的看向甘国阳,希望这个叱咤篮坛的偶像像菩萨一样给他们一个确定的答案。
但甘国阳没有办法给他们答案,哪怕他知道张卫平在解说界会有一席之地,那谁又知道现在会如何?他留在美国对他会不会更好呢?
To be or not to be,最终还是只有自己给自己一个选择。
临别时,甘国阳提醒两人,明年1月4号,记得在电视上看他和乔丹的对决。
“篮球最终会给你们答案的。”甘国阳这样说道。
——
开拓者在甘国阳缺席的情况下,在12月27号客场击败了洛杉矶快船。
这场比赛对伯德而言意义非凡,因为对手快船的主教练是他的恩师比尔-费奇。
老帅费奇在1994年接过了快船的教鞭,这次斯特林颇为耐心,让费奇调教了球队两个赛季。
到1996-1997赛季,快船倒是有了一定的战斗力,进入了季后赛行列。
然而球队这些年来靠烂成绩获得的一系列高顺位选秀权,几乎都没有培养成材的。
要么是交易走,要么是浪费掉,十多年来不知多少年轻人和球星在这里空耗年华。
而开拓者则证明了,在没有甘国阳的情况下,他们也是有战斗力的。
本-华莱士继上一场得到重用表现出色后,这一战再度获得了较多的出场时间,并有所发挥。
华莱士正在从板凳的最边缘位置,一点点的往前挪动。
打完和快船的比赛,开拓者全队离开洛杉矶前往旧金山,甘国阳独自留在了洛杉矶。
到12月31号,1996年的最后一天,甘国阳去梦幻庄园陪着好朋友迈克尔-杰克逊一起度过跨年之夜。
见到甘国阳杰克逊非常开心,甘国阳见到杰克逊却为他感到担心,他的白癜风看起来更加严重了。
而且他应该整容上瘾,他脸部的五官、肌肉,尤其是鼻子,变得越来越不自然,越来越奇怪。
不过他的性格和声音一如既往的温和如水,在吃过一顿丰盛的晚餐后,杰克逊和甘国阳一起在梦幻庄园散步。
庄园里依旧住着很多小朋友,杰克逊没有听取甘国阳的意见和那些人完全断绝关系,不过他在很多地方都安装了监控,升级了安保系统。
这些年杰克逊承受的谣言、攻击一点都没少,并且随着他和猫王之女离异,变得愈演愈烈。
“桑尼你说的对,婚姻里没有英雄,大家都是普通人,普通到…让人陌生和憎恨。”
杰克逊回顾自己18个月的婚姻,他无法平衡生活、感情和事业。
他很佩服甘国阳,他和妻子在一起稳定的生活了那么多年。
甘国阳道:“她付出的牺牲难以想象,当然,得到的也难以想象。婚姻讲利益和经济,要多过感情,要完美控制好比例才行。迈克尔,你不擅长这些。”
杰克逊道:“是的,但我真的很想有个自己的孩子。”
甘国阳道:“这对你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对不对?你在报纸上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