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 很关键的一件事:索要战争赔款 (第3/3页)
慢慢蚕食 50年也有耐心。
……
李郁软硬兼施,终于收拾服了这帮反动君主(除了沉默的普鲁士)。
接下来是武力镇场,待赔款全部兑现再考虑撤军,滞留期间的军需粮秣由当地人承担。
这是吴军的最高光时刻。
接近一百万大军分散驻扎在长达千里的战线上,南至尼罗河,北至华沙。
仆从军个个昂首挺匈,共有荣焉。
为帝国开疆拓土,布皇恩于四海的自豪感,让仆从军对上国充满了认同感。
上国是慷慨的,酒肉白米,金银赏赐,从不克扣。
……
李郁提出,未曾参战的欧陆各国也被要求小赔一笔。
荣耀不能共享,耻辱却要同担?
各个小国很愤怒,但是敢怒不敢言。
报纸的风头彻底变了。
一篇《我们应当反思茶叶战争的起因——从契约精神谈起》,让无数人尴尬的抬不起头。
文章从三大条约谈起,把战争起因全部安到了各国君主头上。如果欧陆各国的君主们不主动撕毁条约,就不会引起这场战争。
吴国是受害方,发动战争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
我们不应该恨吴国,相反,我们应该感谢吴国。
茶叶战争一声炮响,为欧陆带来了文明。
……
苏伊士城得了一美誉:黄金城。
各国赔款黄金皆先运输至此,之后由吴军联合舰队护航,拉回国内。
为了万无一失~
运金船队由 4艘船况很好的伊比利亚运银船组成,论长途运输金银,他们最有经验了。
沿途护航战舰多达 60艘。
这是一趟举世罕见的黄金押运任务。
船队停靠广州港期间,遵循吴皇旨意将部分金砖搬出来,参观者人山人海。
士兵们击毙歹徒十几人。
黄金扰人心志。
之后,再运到松江府展览,最后制成金币。
……
1796,整个帝国处于狂躁状态。
民间报纸不断刊登各种震惊标题:
《百万大军脚踏欧陆》,《陛下一仗歼灭 500万敌军》,《出国劳务一夜暴富——沂蒙山赵五的亲身经历》、《陛下为臣民赚了一座金山》。
帝国的移民再掀狂潮,去北美西海岸的船票涨了 3倍。
广州和松江更是轰动。
消息向水纹一般向周边荡漾,把所有人震的一愣一愣的。
皇后和臣子们商议后,决定用 3吨黄金为陛下塑一座跃马戎装像,外面是金的,里面是铜的~
就立在黄浦江畔。
……
在收到了陛下的明确指示后,吴吴廷开始不遗余力地倾销库存、淘汰火器。
老规矩:自由贸易。
见钱就卖~
在 1800年前之前,前膛枪炮全部出清,买家不管是印第安人还是南洋土著还是巴黎革命党还是奥斯曼人,你出钱,我就卖。
哪怕你买了枪掉头来打我,我也不介意。
生意归生意,战争归战争。
反正我的武器肯定比你牛!
边境百姓也被批准自购枪支。
阿穆尔河以北扎根的移民家家有枪。鄂毕河沿岸更不必说,几乎人人持枪。
帝国的钢铁商、军火商笑麻了,产能再次拉满。
赚不完,根本赚不完~
……
1796年 5月 4日。
普鲁士王国,奥得河东岸。
尸横遍野~
在吴军的开花弹轮番轰击下, 1万多名普鲁士学生兵死伤大半,年轻而稚嫩的脸庞死沾满污血。
死不瞑目!
他们临死也没想明白,战线怎么越打越靠近柏林了。
前线不是节节胜利吗?
秃顶校长欺骗了自己?
……
鬓发发白的第 5军团司令官苗有林收起千里镜,轻松笑道:“传令下去,所有人加把劲,一举拿下柏林,成就陛下的不世霸业。”
此时,柏林内部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爆发了内讧。
最终,主和派赢了。
20余名顽固的容克贵族被“开会”的名义召来柏林,在会议厅内,被听从文官的士兵们一网打尽。
随即,文官宣布组建临时议会,派出代表前往吴军大营媾和。
主和派认为真的不能再打了。
再打下去,所有的男丁都要死光了,一个只剩下女人和孩子的普鲁士还是普鲁士吗?
为了大局,必须休战。
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
普鲁士王国不能再为欧陆流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