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回师 (第2/3页)
要不需要完全是两码事。
作为大明朝廷,尤其是大明的皇帝,崇祯皇帝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体现一个上位者对下属的信任和重用,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手段。
就和公司的老板一样,当员工拼死拼活为公司创造利润,甚至挽救公司危难之中,你这个当老板的再怎么着也得表现一二吧?无论是给下属升职或者加薪,又或者发点奖金什么的,总归是一个态度。可现在倒好,京师没事了,你这个当老板的用完人就把人当擦过的抹布随便一丢,连点表示都没有,更是一毛不拔,下面的员工能满意?
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想过他这么干会是什么后果,或许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勤王各部将领和士兵的想法。在他的眼里,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所有人都是他的臣民,他作为皇帝无论什么都是对的,而你们这些臣民们按照他皇帝的旨意去做是理所当然的事。
所以王荣和他的潞州卫怎么来的就是怎么走的,就如诗中所言“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也就罢了,等打发完各地勤王军后,京师就留下了两支部队,一支是黑云龙的宣大军,另一支就是祖大寿的关宁军。
实际上自关宁军返回京师后并没参加几次战斗,满桂大营被袭击的时候,祖大寿也没有全力去救援,只是派了部队装了下样子,直等见到皇太极的八旗开始从乱成一团的大营陆续撤退时,关宁军这才做出了救援友军的姿态。
再之后,关宁军一直留在驻地没有再和八旗交过手,从实力保存和战斗力各方面来看,关宁军是勤王诸军中最强的。按理说当初孙承宗离开京师去通州的时候,还有后来他带着马世龙和辽军诸部在北边再开战端,从而把皇太极从京师附近吸引走之后,关宁军应该跟随孙承宗直接北上,以关宁军的战斗力和关宁军所拥有的铁骑,有这么一支部队在手,孙承宗对付起皇太极会轻松不少。
可惜崇祯皇帝偏偏就压下了孙承宗的调兵建议,只从勤王部队中抽调部分给孙承宗,死活不肯放关宁军走。至于崇祯皇帝这样做究竟是怎么想的,谁都无法搞明白,朱慎锥琢磨了半天觉得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担心关宁军到了孙承宗的手中后孙承宗实力大增,崇祯皇帝怕孙承宗是下一个袁崇焕,为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以京师防务为重理由强压关宁军留在京师,不肯放关宁军离开。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偏偏崇祯皇帝既要用人又要疑人,这实在是令人费解。
在缺少最强大的关宁军情况下,孙承宗在山海关和遵化和皇太极打得很是辛苦,不过孙承宗终究是孙承宗,他依靠手中仅有的兵力死守住了山海关,同时又派兵威胁到了皇太极的退路。
在久攻山海关不下的情况下,皇太极生怕后路被断,而且这时候他带兵到大明已有好几个月了,随着时间长久,手下的八旗各部也有了厌战的情绪,他们在大明腹地掠夺了大量物资和人口,既然拿不下山海关,又打不下大明的京师,继续留在这里干嘛呢?还不如早早退兵回去。
各方面的原因促使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