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章 公园取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九十章 公园取经 (第3/3页)

雅典大学的一名教授,不知道老先生如何称呼?”

    东非老大爷说道:“原来还是一名大学教授,看你挺年轻,看来学问一定不低,我就不能和你相比了,只不过是曾经国营机械厂的一名退休工人,你可以称呼我赫塔司,亦或者是何安中。”

    赫塔司有两个名字,一个是他的德语名,一个是远东名,这些年,东非已经放松了对名称的限制。

    别罗哥里耶敏感的抓住了“国营机械厂”这个词汇,他立马认定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能够帮助他获取一些东非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情报。

    不过,老人很健谈,他对别罗哥里耶很感兴趣的说道:“希腊这个国家,年轻时我在课本上听说过,也难怪你的德语这么别扭,果然不是我们东非人。”

    “不过,能说一口相对流利的德语,对于非德语国家的外国人来说,已经很厉害了。”

    别罗哥里耶说道:“多谢老先生的赞誉,不过,我的德语是曾经在德国学习的,和东非确实有一些差别。”

    赫塔司拍了一手说:“这就对了,虽然说东非和德国都是德意志国家,但是两国的语言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毕竟统一德国的是普鲁士,所以德国的德语偏向北方,而我们东非德语的采集样本则是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

    “整体来说,反而和巴伐利亚,奥地利的德语更相似一些,当然,这并不影响交流,我也见过不少其他德语国家的人,或者是会德语的外国人,毫无疑问你的德语水平,比很多非德语国家人要好太多。”

    达累斯萨拉姆市是东非最早开放的城市,同时也是东非第一大城市,国际有名的大都会之一,所以在达累斯萨拉姆见到外国人是很常见的情况。

    所以,赫塔司对于别罗哥里耶这个外国人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当然,别罗哥里耶可没有闲心真的和这位东非老爷子闲聊,他转移话题说:“赫塔司老先生,你说你年轻的时候是一名国营工厂的工作人员,我对于过去东非的经济发展历程还是很感兴趣的,你能给我讲一讲你年轻时的工作经历么?”

    别罗哥里耶的话题一提出来,赫塔司就欣然接受了,毕竟很多人都喜欢回忆过去,尤其是年轻时的各种“丰功伟绩”。

    赫塔司带着追忆和骄傲的语气说道:“那你可算问对人了,我年轻的时候,虽然只是一名小小的机械厂工人,但也是经历过过去几十年国家飞速发展过程的。”

    “我小的时候,还只是一名远东人,后来随着父母移民到东非……在东非,我们一家有了全新的名字,也就是德语名称,并且加入国籍,正式成为了东非人……”

    “在东非,我很幸运的接受了教育,一直到中学毕业,并且毕业后被分配到镇上的一家修理厂上班……”

    “因为手艺不错和深入学习,被我们厂长介绍到达累斯萨拉姆市第八机械厂工作,然后,我就在达累斯萨拉姆市安家落户了,也就是说一开始我并非达累斯萨拉姆市人……”

    虽然赫塔司开始讲述他在国营机械厂的工作情况,以及在厂里的一些趣事。

    而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别罗哥里耶最感兴趣的,他时不时提问一些问题,比如赫塔司他们工厂是如何运作的,工人数量和管理人员如何布置,工厂的制度建设如何,以及他对国营机械厂的看法等等。

    赫塔司说道:“说实话,真怀念那个时候在国营机械厂的奋斗的日子,不像现在,很多私人企业问题这么多,就比如假期,薪水等等,现在的年轻人过的比我们那个时候要苦太多。”

    当然,赫塔司说的情况,很容易就让别罗哥里耶想歪,他在心里狠狠的怒骂道,果然东非如今的经济制度相较于过去反而是一种退步。

    毕竟,按照赫塔司的描述,他十分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东非,但事实上,赫塔司怀念的是自己的年轻的许多美好记忆,真要说社会发展的话,虽然东非在部分领域有所退步,可东非整体物质供应是进步的。

    再怎么说如今东非人的生活质量也不可能比十几年前更加艰苦,现在东非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空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