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狼狈为奸 (第2/3页)
。放任吐蕃攻长安,长远来看并不可取,弊多于利。”
李筌娓娓道来,直指元载计划里面的最大漏洞:如何收拢人心!
吐蕃人来了,朝廷跑了,官军躲着。
吐蕃人走了,朝廷又回来,官军也回来了。
这样的狗朝廷,怎么可能得人心?
“车将军,你觉得如何?”
方重勇看向车光倩询问道,依旧是没有表态。在场众人谁也看不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此刻方重勇就好像是一个有耐心的好听众一样,无论下属说什么,都不会打断他们的话,更不表态支持谁反对谁,更不会在事后清算。
当然了,这对于出谋划策的人来说,绝非毫无压力。毕竟,在家里说什么无所谓,在职场上,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的。
此刻车光倩就感觉压力山大。
“官家,末将以为,吐蕃人是有备而来,又得凉州、兰州等重镇,士气高昂。
如果我们仓促迎战,赢了还好说,输了的话,那就真要在长安打守城战了。
所以不如大军屯扎邠州,在邠州以北设立多道防线,木栅拒马深沟壁垒阻之。
长安以北的群山之中有不少山道,可以容纳小股部队穿插其间。我们小股精兵绕后,袭扰吐蕃军粮道。
待吐蕃粮秣渐少,士卒疲敝,军心浮动时,再反戈一击,方为上策。”
车光倩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简单概括两个字:苟住!
按他的意思,拒敌于外是对的,但不能直接莽过去决战。大方向对了还不够,影响战争胜负的往往是细节。
“官家,士气可鼓不可泄,吐蕃军来关中也是立足未稳,不如直接一棍子把他们打死好了。此刻正是进击的时候,越是拖,民心士气越是变数大。
要知道,我们也没有经营关中啊!”
何昌期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场众人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意见,而且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
吐蕃人初来乍到立足未稳,所以该打。
吐蕃人锋芒毕露急于求战,所以不该打。
为了争取关中民心,所以要御敌于外。
为了拉扯出更大的战略空间,所以要把敌人拖到长安来打。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可是战场上,却只有输赢两种结局。就算再有道理,如果打输了,那么一切理由都被清零,变得不值一提。
反之,无论秉持什么歪理邪说,只要赢了,那就是正确的路线,是真理站在少数人这边。
“今日就到这里,都散了吧,命将士们准备好,大军随时可能开拔。你们也都回去考虑一下,有什么想法,可以单独禀告于我。”
方重勇宣布散会,现在已经过了子时,事态紧急熬夜是经常有的,只是没必要把自己逼得山穷水尽。
他判断达扎路恭也在等机会,轻易不会出手,所以倒也不必忧虑吐蕃军这两天就攻长安。
众人散去后,方重勇一个人坐在空空荡荡的大堂内思索对策。这里原本是都亭驿的办事衙门,本该有很多张办公桌,很多小吏在此办理与各地驿站相关的出行手续。
可是自长安陷落以来,伴随着全国范围内驿站的瘫痪,都亭驿也停止了运作,就连窗户上都出现了蜘蛛网。
方重勇回想起当年的达扎路恭,暗暗揣摩对方的心思。
他觉得,达扎路恭应该一点都不着急。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吐蕃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吐蕃人自秋收后,便会日常性下高原进攻唐军在陇右的据点。
俗称:下高原过冬。
如今吐蕃人已经在春天下高原来了,那么至少今年冬天以前,他们都是不会撤兵的。现在不过是夏季,距离冬天起码还有四五个月!
这一百多天的时间,足够吐蕃人从容掠地了。
以方重勇对达扎路恭的了解,这一位不出手则已,出手必是杀招。
看来,还是车光倩的建议比较有可行性。不要进入吐蕃军的预设战场,而是要在沿泾水两侧山谷设立多道防线,层层阻击,一点点消耗吐蕃军的实力。
从汴州运粮到关中不容易,可是再怎么不容易,也比吐蕃人从兰州运粮要容易多了!
这一战不能着急,就好像是两个掰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