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 稚颈凝血惊寇破,沧波葬逆孤旌扬 (第2/3页)
大明正在开海,南洋需要汉人团结,才能把汉乡镇维持下去,殷宗信看到的不是这样,在吕宋的几个汉乡镇、铜镇,殷正茂看到的更多的是团结,而不是如此没有底线的倾轧。
一排排的案犯被绑着枷锁,带上了船,船上准备了麻绳和石块,行刑的时候,会把案犯和石块绑在一起。
岸边都是被解救的受害者,他们的眼神终于从麻木中恢复了一些,眼底有着一点火气,那是愤怒,那是不甘,那是对这些案犯的憎恶,穿着破烂、甚至没有穿着衣服的受害者们,静静的站在那里,看着案犯被带上了船。
赤军山有一狗头军师,叫邹迪光,殷宗信也是翻阅了案卷,才知道了此人的来历,是赤军山的大先生。
殷宗信知道他,听过他父亲和张元勋讨论过此人。
此人乃是万历二年的进士,在万历八年二月,诬告太傅、宜城侯、右柱国、大明会典总裁、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张居正操弄万历二年、万历五年的会试殿试,闹出了轩然大波。
因为有高启愚的事儿在前面,立刻引起了朝臣的警惕,以为张居正真的有取而代之的想法,皇帝成婚连皇长子都有了,张居正这会儿想起来造反了?这没道理啊。
经过三堂会审九卿圆议,最终确定了张居正是清白的。
要知道一旦张居正操弄科举的罪名成立,立刻就会成为名教罪人,科举,大明上上下下所有读书人都要看着,这是三年一次分配权力,错综复杂。
三堂会审、九卿圆议得到的结果是,邹迪光就是诬告,目的是试探皇帝长大了,是不是要对张居正动刀了。
大明皇帝要杀邹迪光,张居正把邹迪光保了下来,原因是国有国法,皇帝陛下不能为了私情,就胡乱加重处罚。
最终,廷议通过,将邹迪光流放到了爪哇。
爪哇有两个流放地,一个是椰海城,一个是泗水城,就是殷正茂泗水侯的那个泗水城。
这邹迪光到了爪哇泗水城,从泗水城逃脱,跑到了元绪群岛赤军山。
这可是正经的进士,大明顶尖的读书人,赤军山发生的这些惨烈悲剧,和邹迪光的设计离不开关系。
这次沉海,没有邹迪光,他要作为贼酋,送到京师去,给陛下亲自审问。
邹迪光被押上了船看到了殷宗信的时候,恶狠狠的啐了一口,厉声说道:“呸!为虎作伥!皇帝鹰犬走狗,安敢如此嚣张!再给老子几年,定叫你这个黄毛小儿,有来无回!”
“老子都跑到了万里之外的赤军山,皇帝老儿都不放过我,不远万里也要追杀与我!恨,恨这世道不公!凭什么老天如此薄待于我?!”
殷宗信拿出了方巾,有点不舍的,抓起了旁边师爷的衣服,把啐在自己身上的痰擦掉了,方巾是娘子自己绣的,盈嘉公主可不是娇生惯养,女工做得很好。
师爷目瞪口呆的看着自己的三公子,三公子嫌脏,他堂堂吕宋总督府的头号师爷不嫌脏?拿我衣服擦是吧!
殷宗信叹了口气说道:“万历十一年,旧港总督府报闻爪哇府泗水城流放进士邹迪光无故失踪,旧港总督亲自率领两千军抵达泗水,找了三天三夜,最终宣布你死了,还为你办了衣冠冢。”
“你可别说你受委屈了,泗水城汉乡镇起的第一间大厝,三进三出,给你了。”
“张伯伯准备把泗水城汉乡镇交给你打理,等过个三五年,有了成绩,也好奏闻朝廷,你有功于社稷,已经知错,可以回朝了。”
“我爹和张伯伯都是元辅的人,有书信往来,元辅反复叮嘱过,不要苛责,大明三年才三百个进士,来之不易。”
“当年陛下要杀你啊,先生怎么都不让,看到周良寅能幡然醒悟,以为你也可以。”
“先生错了,周良寅也就那么一个。”
殷宗信对这个邹迪光有很深很深的印象,因为张元勋到吕宋总督府的时候,叹惜了这大好的进士,无缘无故的消失。
张元勋是真的扼腕痛惜,悔自己没多给点护卫,要不然泗水城可能早就成了人口超过十五万的大镇了,到现在泗水城不足十万丁口。
南洋没那么多读书人浪费,但凡是有点本事,都是捧在手里,生怕出事。
连殷宗信都没想到,能在赤军山找到他,赤军山匪寇嘴里的大先生,居然是失踪的邹迪光。
“你骗我!我不信!”邹迪光听闻殷宗信的说辞,面色数变,从铁青到苍白,再到满脸通红,他愤怒无比的大声吼道:“不可能,张居正恨不得置我于死地!怎么可能搭救我!”
殷宗信再摇头,这人混到这种地步,不是没理由的。
“我堂堂驸马都尉,总督府世子,我骗你一个阶下囚干什么?你不信,回京自己问不就行了,先生是士大夫,是进士,用陛下的话说是阶级认同大于族群认同,你没发现吗?先生很少赶尽杀绝,实在是看不过去,就流放出去罢了。”
“喜欢杀人的是陛下。”殷宗信看在他是进士的份上,又解释了几句。
张居正真的不喜欢杀人,顶多赶走就是,从高拱、徐阶再到弹劾他的刘台、邹元标、邹迪光等等,都是如此。
喜欢为先生主持公道,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甚至喊出言先生之过者斩的是陛下。
“三公子慎言,慎言。”师爷吓了一个激灵,这南洋水师也有墩台远侯,这话传到陛下耳朵里,那不是腹诽君上的大罪?!
可不敢胡说。
“这话陛下对我说的,你怕个球。”殷宗信哈哈长笑了下,但还是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远在万里之外也要忠诚,否则对不起陛下的圣恩。
师爷不再多言,年轻人不气盛就不是年轻人了,其实师爷很明白,殷宗信对邹迪光说的这番话,就是为了气邹迪光,没别的原因。
邹迪光这种反贼,越是愤怒,证明总督府的路线越是正确,在总督府也有两种不太一样的声音,一种是离心力,一种是向心力,存在矛盾,不要太依靠大明和要完全依靠大明之间的矛盾。
邹迪光很聪明很聪明,他知道殷宗信说的是真的,人家堂堂世子爷,还是赐了国姓的世子爷,那真没必要骗他。
所以,一切的罪责,都是自作孽不可活。
“噗!”邹迪光面色越来越红,终于一口老血喷了出去,软软的倒在地上,他自己构建了一整套大明皇帝薄凉寡恩,大明待他不公,所以才要反抗才要做反贼的叙事,彻底破灭。
“医倌,看好他,可不能死在了路上,还要给陛下泄愤呢!”殷宗信露出了笑容,拍了拍邹迪光的肩膀说道:“你呀,就是气性太大了。”
殷宗信站在船头,确定所有俘虏的案犯已经尽数上船,举起了手,身后的牙旗开始翻涌。
装满了案犯的船在船夫摇橹下,缓缓开始出海,到了深水区停下,案犯被脱掉了所有的衣服,绑上了石块,在号角声鼓声响起,朱字牙旗和团龙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