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太子殿下仁德 (第2/3页)
敢胡来,王爷殿下问得细,量得仔细,看来这次是要较真了。”
米铺掌柜扶了扶胡须,轻声道:“可别高兴太早,这些年下来,多少冤情都不了了之。你们忘了前年的事了吗?那些上京告状的乡亲,结果呢?还不是白跑一趟。”
“掌柜的,这次不同啊!”一个年轻的壮汉握紧拳头,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太子殿下说了,要亲自清查,要为百姓做主。只要朝廷真的查到底,我就相信这天下还是有公道的。”
人群中,一个年长的老者轻轻叹道:“是啊,百姓最怕的,就是没人听咱们说话。这回有了太子殿下,咱们得看他到底怎么做。”
巷口,一个卖糖葫芦的老人也凑热闹,笑呵呵地说道:“我可听人说了,瀚王爷这回是专程来为太子殿下助阵的。王爷可是咱大明的福星,只要他在,事情就不会糊弄过去。”
听到此言,众人皆露出一丝安慰的笑容,纷纷点头。
人群中一个妇人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喃喃道:“若是这回真能让朝廷看到咱们的苦处,哪怕交税,咱们也交得心甘情愿。”
这时,街角传来一阵马蹄声,众人循声望去,正见朱瀚与朱标缓缓骑马而来。
百姓们立刻纷纷退让到道路两侧,脸上带着敬畏与期待的神色,有人低声说道:“太子殿下来了,咱们的冤屈或许真的能平了。”
朱标见到百姓们纷纷躬身行礼,连忙勒住马匹,含笑拱手道:“乡亲们不必多礼,今日丈田之事,本宫自会查明,定不会让一户百姓吃亏。”
朱瀚则环视四周,目光深邃地看着众人,缓缓说道:“诸位父老乡亲,今日之事不过是开始。若有人受了委屈,可尽管到县衙来,本王与太子殿下亲自为你们做主。”
百姓闻言,纷纷激动地跪倒在地,连连高呼:“多谢殿下,多谢王爷!”声音在整条街道上回荡,久久不息。
到了县衙,李县令早已站在门口迎接,脸上堆满谄笑,拱手道:“下官恭迎王爷、殿下大驾,快快请入。”
朱瀚淡淡一笑,未置可否,朱标则冷冷扫了他一眼,径直迈步入内。厅中早已备好酒菜,香气四溢,李县令躬身说道:“殿下,王爷,今日丈田之事,下官有负圣恩,实在是愧疚不已,特设薄宴,以表歉意。”
朱标坐下,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淡淡道:“李大人,不必多言,咱们今日来此,非为宴席,还是谈正事吧。”
李县令脸色微变,忙不迭地点头:“是是是,殿下明鉴。下官深知今日之事问题多多,唯恐牵连更广,特想请殿下宽限几日,容下官细细清查。”
朱瀚放下茶盏,缓缓说道:“宽限几日倒是可以,只是……李大人可否如实相告,这丈田之事,你究竟知晓几分?”
李县令额头汗如雨下,迟疑片刻后低声道:“殿下,实不相瞒,丈田之事,皆由府里派来的官员主持,我等不过奉命行事,账册……账册也是他们送来,我……我也是无可奈何啊。”
朱标冷哼一声:“既然如此,那本宫倒要亲自会会这位府里的官员了。”
李县令连连点头:“是,是,下官明日便安排,只求殿下能体恤下官之难处。”
朱瀚意味深长地看了李县令一眼,微微一笑:“体恤自然是会的,只是……昌平百姓的难处,李大人可曾体恤过?”
李县令闻言,脸色一滞,额上冷汗更甚,忙不迭地俯首应道:“王爷教诲的是,下官……定当竭尽所能。”
宴席不欢而散,朱瀚与朱标出了县衙,夜色沉沉,微风拂面,街头的灯火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映照着百姓匆匆的身影。
朱标长舒一口气,望向夜空:“皇叔,看来这丈田之事,牵扯不小,明日若是这府里派来的官员果然推诿,怕是要上奏父皇,彻查到底。”
朱瀚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微笑道:“标儿,你今日的表现,已经有几分储君之风了。莫要急,凡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