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王在写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十一章 王在写诗 (第2/3页)

托马斯曼说过,“作家的职责是洞察时代的弊端”,那么诗歌的意义就是对这个世界的感受的歌唱,歌唱痛苦或热爱,喧嚣或孤独,因此,任何一种精神的倾诉都谈不上对与错,即便这种倾诉缺乏现实意义,是过于注重自我的肤浅感受。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初八是罐头厂复工的日子,一堆活儿忙得他鸡飞狗跳,少年人春花秋月的风雅事儿还是不去凑热闹了,回头不是膈应自己就是膈应别人,何必呢?

    正月初八的这一天。

    一大清早,鞭炮声和礼花声就响彻了整个龙景园厂区。

    李雨菲起床时,窗外的阳光很大很暖,她坐在床上盯着外面发了一下呆,才换好衣服出门,客厅里空荡荡的,爸爸李季林早已经出门工作,今天是罐头厂复工的日子,爸爸大概要深更半夜带着满身的酒气回来了。

    洗漱时,李雨菲盯着镜子里的眼睛,发现有些黑眼圈,昨晚她睡得并不太好,有些失眠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想张云起拒绝过来玩的事,倒不是难过,她从不觉得自己敏感和脆弱。

    洗漱后,李雨菲简单地吃了点面包和牛奶,看了半个小时的书,到了十点左右,刘子诚和赵莹莹几个厂职工子弟带着一伙好朋友陆陆续续都来了。除此之外,还有王小凯田壮壮和余青青这几个156班玩得好的同学。

    本来因为张云起,刘子城和王小凯一伙人一直不太对付,在156班也很自然地分成了两个男生阵营,跟张云起走得近的呢,大多都是一些普通学生,但群众基础扎实,人数比较多,刘子城那边的呢,都是些家境优渥,在学校里吃得开,和同年级一些比较出挑出色的学生人物常有来往的学生,像他今天邀请过来玩的赵承明和李小曼,虽然在整个学校层面上比不了高三年级的风云学生林子昊和霍小光,但在高二年级,名声极响。

    当然,刘子城和王小凯在班上也没有发生什么意气之争,但互看不顺眼是不可能避免的,刘子城觉得王小凯这一伙人是泥腿把子进城,讲话粗俗,满嘴是粪,素质实在低劣,王小凯哥几个却觉得刘子城是个装逼贩子加练了《葵花宝典》的岳不群,本事没多大,一天到晚人五人六的,显得在班上男生当中高人一等,很瞧不起人,在女生面前却大不一样,哈巴狗,忒虚伪了点!

    平时大家也都是各玩各的,井水不犯河水,不过今天王小凯几个来玩这事儿刘子城没办法,李雨菲邀请的,好在张云起没来,要不然这绝对比吃屎还叫他难受。

    大家到了之后,李雨菲在厨房里清洗水果,其他人都在客厅里吃零食,聊了会天,渐渐就有了气氛,刘子诚献宝似得从包里掏出几本新一期的著名诗刊《今天》和《当代先锋诗歌选》,里面收录了诗歌大展以来各个先锋诗歌流派的代表作,语言和形式变化多端,十分受九十年代的青少年欢迎。

    大家在互相传递阅览的时候,就常常有人因为某首引发共鸣的诗歌发出惊叹,比如海子的那首《秋》:“神的故乡,鹰在集合;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刘子诚邀请而来的赵承明看完之后,就忍不住对此评价说:“这首《秋》充满了海子的个人情怀,对时代的直觉颇具穿透力,‘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应是名句!可惜,知道的人并不多。”

    他的这番评价,引得女生们侧目。

    赵承明长得高高大大,眉清目秀,看起来文学诗歌素养也不低,让人很有好感,而且比较健谈,在他的主导下,客厅里的气氛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