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部 招安 第四十三章 新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十一部 招安 第四十三章 新军 (第2/3页)

队军纪散漫、战斗力差、缺额严重的情形,只是先下雪,后打仗,打完仗又要过年,一直都没腾出手来。如今这年已然过完了,尽管上元节还在眼前,高留守却已经等不及了,招集帐下诸将,风风火火就开始练新军。

    说到练新军,首先这番号就是一件大烦恼事,宋朝历来有冗兵之弊,而且这弊病还是宋朝人自己提出来的,因此对于部队编制增加这件事,朝廷的神经极为敏感。好比崇宁年间蔡京建四辅,重建八万新军,并且待遇比原先的上等禁军还要高出一倍。这本是他整肃军旅的一个措施,因为原先的军队实在腐化的太厉害,只能练新军,但这四军初建不久,蔡京就因崇宁五年的星变而下台了,上台地赵挺之第一刀就挥向了这八万新军,一来可以往蔡京身上泼脏水,二来也可以节省下大批钱粮。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宋朝后期财政拮据的情况越发严重,这养兵的钱是国库支出的头号无底洞,又加上承平日久,朝廷对于军备每每抱着侥幸心理,在这时代又没有年度军费预算这一说,于是军费每每就成了财政拮据的头号牺牲品。后代在论起北宋的军事时,常常说什么以文制武啦,养兵虽多而不堪用啦,其实这后期军事投入的缩减也是一大原因。尤其是徽宗朝更为明显,否则也不会出现方腊起义时,东南竟至无兵可用的情形,要把原本打算去收复燕云的西军调去江南平乱。

    好在高强练新军地念头是早已有的,在去年底出征东平府之前就已经上报给枢密院,那时的枢密使还是郑居中,大家自己人好说话,郑国舅大笔一挥。就给大名府新增了三十指挥,一万五千人的编制,料钱和兵器都比照上等禁军发放。

    招军榜文一出,大名府的军将们顿时议论纷纷。对于一般的小兵来说,他们其实到哪里都无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道理,混在底层的士兵最清楚不过了;但对于中级以上的军官来说,这新军就很有说道的必要了,新军一旦成立,必然比旧军更受重视。而旧军渐渐就会沦为二等军队。待遇装备都会逐渐削减,直到最后裁撤番号为止。这可不是这些军官们杞人忧天,类似的工作从神宗朝开始就一直在搞。推行将兵法的时候,天下禁军和厢军的番号可是一刀砍掉了三分之一!

    再者,这新任的留守司高强,军中背景那是谁都知道的,太尉高俅虽说被许多军将瞧不起,无奈人家是该管的大上司,再瞧不起也得看人脸色下菜啊?何况高留守剿匪甚力,所战辄捷,更难得的是绝不克扣下僚官兵应有的赏赐,那些随同出征东平府的龙骑兵们。好些人年前都得了赏赐地金牌金碗,黄灿灿地晃人眼,袍泽看了怎不眼红?

    几样加起来,这新军地招募榜文一出,求情托路子就成了大名府军将们的新功课,几乎人人都想挤到新军的行列中去,最好是带着自己地老部队一起过去,何也?部队就是财源,那缺额。那欠债的兵士,那有手艺能挣钱的兵士,都是现成的钱啊,丢了岂不心疼?

    不过高强却早有成算,他头一件事就是把林冲那队教导队中受训的士兵都给挑出来,一股脑授予承局的官衔,也即是最低级的军官。以此为基干,再任命出十将,都头,营长,新军的架子一夜之间就搭了起来,众旧军官都只能看着干瞪眼。

    这一招说穿了也不稀奇,高强在里看多了军文,许多作者都对德国陆军注重士官和基层军官的做法大为激赏,高强耳熟能详,也记住了“普鲁士军官团”这个听上去很是拉风的名字,现在自己编练新军了,顺手就来了这一招。至于部队地具体编制,他倒没头昏到搞出什么营连排班来,一则这多半是火器时代的编制,冷兵器为主的时代是否好用还在两可,二则众多官兵都是目不识丁的,接受起新事物来,那种速度足以让最有耐心的主官崩溃,在这种情况下,降低训练的复杂程度乃是首要,哪来的空闲搞这些花样?

    架子搭起来以后,再要招兵就容易多了,那些新提拔的使臣们多少都有些自己的知交好友,大家呼朋引类之下,众兵士一听说到了新军可以摆脱原先主官地剥削,顶头上司还是自己昔日的亲朋,那还不是人人踊跃?不过这样一来也产生了副作用,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