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 招安 第十八章 东坡 (第3/3页)
的糖洁白如雪,口感细密,甜度也大大增加。
高强当然不知道,马可波罗游记中就记载了福州之糖洁白如雪,明朝的《天工开物》更详细记载了黄泥水制白糖的流程,起因不过是一个意外,屋顶的瓦片漏了,导致泥水流入糖罐而已。但是不知道历史也不打紧,有了这个办法,应奉局很快就组织了对甘蔗的收购,并且迅速生产出大批高纯度的白糖来,这次美食城中的数百家店铺,无一例外都采用了这种白糖,是以甜味和口感都大大提升。
听罢这一节,赵佶刚赞了几句,梁士杰忽然开口道:“官家,既然高留守有如此制糖良法,此白糖必定大行各地,农人若种甘蔗,其利数倍于种粮米,朝廷赋税亦可获利。伏请官家诏饬户部及各路转运使司,劝民多种甘蔗,一面教学黄泥水淋糖之法。”
此事原是高强与梁士杰商议好的,这办法对于不懂的人甚是奇妙,一旦拆穿了一点花头也没有,根本没有保密价值,况且要想加大蔗糖产量,推广甘蔗种植,势必要通过各地的官府和掌握土地的地主,他一家保密是没有意义的。
赵佶听了,刚要点头称是,郑居中却摇头道:“如今各地民田多种米麦,若要令百姓改种甘蔗,费时必久,缓不济急。如本朝真宗皇帝时,取三万斛占城禾稻之种散于各路,饬令士民改种,区区改用良种而已,至今也未在东南湖广各路推行开来,梁相公还是莫要对这蔗糖期望太高为好。”
粱士杰原也知道这个道理,不过这件事毕竟是好事,作跟不作大不一样,因此一面肯定郑居中的言论,一面还是向赵佶进言。赵佶正踌躇间,高强忽然插言道:“二位相公所争者,这劝民改种甘蔗见效甚缓,以臣下所见,若是能有新开土地适宜种甘蔗,由官府招募各地无地流民前往种植,其制出的蔗糖统一由官府博买,岂不是好?”
对于高强带来的惊喜,赵佶已经习以为常了,不过听到有新开的土地,赵佶那近来被田制吵的头昏脑胀的头脑还是为之一振,忙问是什么土地?
“自泉州出海东行百里,有岛曰澎湖,过澎湖再行数百里,海中有一大岛,即古夷州、流求之地,臣在杭州应奉局时,曾有船工报称此处。彼岛甚大,遣船绕岛一周,须经月之久,计此岛之大,不下于两浙一路。其岛东多山,而岛西土地肥沃,堪种禾稻,种甘蔗也极便当,岛上土人不众,更无渠帅国王之属,原是历朝福建一带居民渐次浮海而往,若蒙朝廷置官属以羁縻之,伏王化极易。”
赵佶一听大喜,他是好道家的,对于海外仙山这种东西极为热衷,一听说发现了古书中的夷州,立刻联想到蓬莱、瀛州,连连追问。高强措手不及,满肚子关于台湾的地理风俗都没处说,只得现场从脑中搜索一些修真里看到的内容来忽悠皇帝,至于台湾当然是没有发现神仙,这一节不敢乱说,否则要是皇帝叫他学徐福入海求仙,那可真要了高衙内的小命了。
皇帝的兴趣偏移,大臣却知道这片新土地的意义,梁士杰和郑居中这下也不用争了,异口同声请求皇帝下诏,招募各地没有土地的人民前往台湾屯田,种植甘蔗和禾稻,并且要派军队前往驻扎,以保护屯田之民。皇帝听说台湾没有神仙,正大为失望,对这奏议毫不在意:“卿家将此议拟订条陈,饬户部遵行便是。”
高强和梁郑二人对视一眼,心中都是大喜。自来北宋朝廷有个惯例,一旦遇到荒年,就将流离失所地人民给招到军队中,这么作当时是有好处的,将原本可能扰乱社会治安的因素给消除了,而花在这上面的军费,在高强看来其实是应当算作社会福利开支。
既然是社会福利开支,那就应当设法将这部分劳动力投入生产中,而不是留在军队里腐败军纪和战斗力。因此苦思冥想,就想出了这个屯田台湾的办法,当地粮食生产不成问题,而经济作物甘蔗的种植又足以保证屯田的利润。这样一来,朝廷安置了灾民,又增加了收入,更可以巩固中国对台湾的控制,一举而三得,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