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部 大名府 第二章(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十部 大名府 第二章(上) (第2/3页)

使东南民生凋敝,最终激起了大规模的方腊起义。

    同样一个应奉局,在高强等人手里就完全不同。此次揽下了明堂及宫中所需物资的。燕青干了一件和朱缅一样的事:在江浙招集当地的工匠,摊派生产任务。有一点不同地是,各工匠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按照比市价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应奉局。除了完不成定额要罚钱之外,并无其他约束,倘若有的多了,还可以向应奉局情商嚣卖。

    这实际上是把现代地所谓订单制度搬到了古代,对于当时那种分散的手工业生产现状来说,这是最适宜的办法了。众工匠听说此事,虽然卖出价较市价少了点,胜在不需担心销路。作为分散的手工匠人,这却是最大地好处。于是应奉局只是稍稍在各地作了点宣传,应募的工匠就差点挤破了门槛,首批订单被一抢而空。

    明堂虽大,一开始却以土木建筑为主,用不到多少江浙的绢织竹藤漆器等手工产品,没抢到订单的工匠大有人夺,少不得露此怨言。到这时,高强计划巾真正核心的部分才显露出来:向这些工匠提出新的订单,诱使他们来认领,而由此所生产出采的物资,则是由大道钱庄进行收购,而后或者通过船队销往海外,或者直接就地转卖给各国前来大宋贸易的商人。

    要知道,在此之前,大宋地各种特产要到达这些商人手中,起码要转过七八道手,其间既有大小各级商人,更有各地官吏,价格自然也是一级一级水涨船高。而高强利用应奉局的便利,如此一来就将中间环节减到最低,一方面是将实惠还给了小生产者,另一方面则将这许多环节地中间利润大把大把地捞到自己怀里,赚头大的自己都不好意思!

    须知,这事看着利润丰厚,实际上是把一大堆既得利益阶层的财源给剥夺了,若非仗着造作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