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 梁山 下篇 第十五章 备荒(下) (第2/3页)
掌握的市井阶层结合起来,其能量将会是令人无法想像的巨大,到了那个时候。大通钱庄才算是真正在大宋扎下了根来。
现在么?只能算是个国家政策空白地的幸运儿罢了。
安排好了粮食储备工作,许贯忠终于可以去洗洗身上地风尘,晚间高强做东设宴,给他和右京、时迁等接风洗尘,不在话下。过了没几天,大通的青州分号便堂皇开张,靠的便是许总管带来的熟手人员和银钱作本。
这几日高强也是忙的乱转,既然想到了明年的大旱,他丝毫不敢掉以轻心。要知道中国史书有个坏毛病,重人物而轻其余,记人物传记唯恐不细,其余像什么农商粮马天文地理则多半是一笔带过,明年这场旱灾既然在史书上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那就一定小不了!联想到大观之后,政和年间大宋局面的急转直下。高强也若有所悟,恐怕和这场大旱也脱不了干系吧?
未雨绸缪,防止灾荒,对他高强还有个实际地理由,那就是保证手中的权位。他现在还是蔡京的一党。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是明年出了这场大灾,按照大宋官场的惯例,宰臣必定要引咎辞职,到时候若是措手不及,蔡京一旦相位不保,上来一个和赵挺之一样吃里爬外的货色,那他高青州只怕也要跟着倒点霉。
想想神宗朝时,王安石那样声势浩大的变法,只因为一场旱灾,数百万灾民流离失所,汴梁城看门的小官郑侠上了一幅《流民图》,神宗皇帝大受震动,不久就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诸新法多半陷于停顿,可以想见这种灾荒对于朝廷权力分布的影响力之大。而眼下,高强对于大宋朝政地渗透可以说才刚刚开始,他最需要的就是稳定的权力环境,因此减轻这场灾荒的影响,进而在由此引发的权力动荡中保持自己的地位,乃至抢占更好的位置,便成了他心头地要务。
于是乎,身处汴梁的石秀接到了高强的一系列指令,忽然发觉他那些派出去充当临时粮商的手下,这差事大有转为长期化的趋势,高强给他的命令居然是:在所有力所能及的地方,尽全力收购与储藏粮食,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