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五十一节 朊病毒研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二百五十一节 朊病毒研究 (第2/3页)

隆体参与。

    “朊病毒”严格讲不是病毒,而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是动物和人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能引起羊瘙痒病、水貂脑软化病、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猫的海绵状脑病、疯牛病等,人类也可能被感染,目前已知的主要器官为脑髓,且感染多途径,除消化道外,神经系统、血液均可感染,预防难度很大,典型临床症状为痴呆或者精神错乱,视觉模糊,平衡障碍,肌肉收缩等,一旦发病,6个月至1年全部死亡,100%的死亡率。

    “朊病毒”特点是耐受蛋白酶的消化和常规消毒作用,由于它不含核酸,用常规的PCR技术无法检测出来。“朊病毒”存在变异和跨种族感染,具有大量的潜在感染来源,具体的活动和复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研究表明发病机制都是因存在于宿主细胞内的一些正常形式的细胞朊蛋白发生折叠错误后变成了致病朊蛋白而引起的。

    陆葳推测“寄生种”属于“朊病毒”的易感种群,它们以人类为“血食”,唯独留下头颅碰都不碰,这是一种本能,避免直接生食脑髓,感染“朊病毒”造成发病,但要验证这一点,必须做一系列活体实验。

    首先要提取“朊病毒”。

    “朊病毒”是一类小型蛋白质颗粒,约由250个氨基酸组成,大小仅为最小病毒的1%,只有30~50纳米,对多种因素的灭活作用表现出惊人的抗性,如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超声波以及160~170高温,均有相当的耐受能力,甚至能抵抗甲醛、羟胺、核酸酶类乃至于蛋白酶K的消化。个头小,提取有难度,抗性强,经得起折腾,陆葳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寄生种”遗弃的头颅中寻找“朊病毒”。

    户外维持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温,是天然的大冰箱,“寄生种”不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