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对向太后暗示曾布不忠(新年快乐) (第3/3页)
就地罢免或远窜外郡。
加上其他并案审理的案件所带来的影响,开封府府界十七县的县尉、主薄等传统属于地方豪族、强人世袭的官吏,几乎被清洗一空。
而受到这些人的影响,原本的府界诸县知县,也几乎都被波及。
不是被免官,就是罢任外郡。
于是到得如今,还能安稳的坐在自己位子上的人,都是经过了考验,有着政绩的能人。
这就是意外之喜了!
“果是‘板荡见忠臣,疾风识劲草’!”
赵煦看着,王子韶整理出来的,经过风波后,依然在任的府界官吏名单,露出欣喜的神色。
因为,在这份名单上,他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
比方说,太康知县李之仪,就是一个在这场风波中,被御史台的乌鸦们围着找茬,也没有找出问题的少数知县。
此君,可能很多人不熟。
但是,他写过的一首词,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对,就是那句在网络上大火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作者。
也比如说阳武县知县赵挺之。
这位就是后来大才女李清照的舅公(公公)。
也算是赵煦的老熟人了。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绍圣、元符时代,非常活跃。
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要职,算是赵煦身边的人之一。
根据赵煦在现代所知的事情,他后来在赵佶朝,被拜为宰相,属于是蔡京的对头。
当然了,现在他只是个小虾米。
连蔡京的项背都望不到,甚至可能都没见过几次蔡京。
而且,他也是个倒霉孩子。
本来去年,他入京待阙,就被选到了学士院去参加馆阁试,只要考中了,就可以被授予馆阁贴职,直接人生起飞
结果,当年的学士院馆阁试,闹出了张璪-林希私相授受的弊案。
旧党义愤填膺,新党内的张璪政敌们更是落井下石。
后来更是又出现了,苏辙主持的馆阁试题目疑似‘诋毁列圣、诽谤先帝’的案子。
一时间,朝野闹得沸沸扬扬。
赵煦被他们吵的脑壳疼,索性一刀切,直接下诏当年的馆阁试成绩废除,并不再重考。
赵挺之顿时就坐蜡了
好在,他政绩不错,加上他是新党的青壮派,曾被王安石点名表扬过。
所以,他到了吏部,就被王子韶看中了。
在王子韶的运作下,他出任了阳武知县。
却没想到,才任阳武不过一年,就出了府界胥吏阴谋串联谋逆案。
他差点就被人抓到了汴京来审理。
好在他政绩硬,而且,没有被人抓到鸡脚,所以顺利过关。
除了这两个人外,其他十五个府界知县,全部被免官或者贬黜。
足以见得其含金量!
而府界十七县的胥吏之长们,在这场大清洗下,所剩者也是寥寥无几。
很多县,如今是知县、县尉、押司、主薄一锅端。
所以,能够撑到现在,依然在任的那几个官吏,也就有了被赵煦看到名字的机会。
“扶沟县押司赵士诚……”
“襄邑县主薄王永……”
“东明县县尉李思武……”
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
但他们能够撑过这次府界大清洗,那就证明了,他们是经过了考验的金子。
所以不仅仅,其名讳直达天听。
他们还将得到,被赵煦亲自招试的机会!
只要面试过关,一飞冲天,指日可待!
放下手中的劄子,赵煦看向王子韶,与之吩咐道:“吏部,李之仪、赵挺之用事勤勉,政绩斐然,立场坚定,朕甚嘉之!,其各减三年,并特旨授集贤校理!”
“诺!”
“至于……其他诸官……”赵煦道:“吏部安排个时间,都招入京中,先在吏部,由吏部试其等刑名钱谷等事,若其等果有才干,朕将亲试之!”
“若其依旧能过,朕何吝赐进士出身?”
在大宋,出身,是决定一个官员上限和天花板的关键。
而一个进士出身,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条登天之阶。
因为,能赐给他人进士出身的,只能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