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4章.最高境界(十八). (第2/3页)
,赵俊臣悠悠问道:“霍大学士,你认为……你刚才所讲的那些担忧,七皇子是否也想到了?”
霍正源毫无犹豫的点头道:“七皇子必然是也想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痛快答应阁臣您的条件,愿意在南京期间毫无保留的配合咱们的后续行动,完全不担心阁臣会言而无信!只需是阁臣与周首辅同归于尽,他就拥有十足把握,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趁机吞并阁臣的现有势力!”
赵俊臣再次点头:“那……霍大学士也认为,待本阁暂时失势离开庙堂权力中心之后,那些原本支持本阁的庙堂同僚们,一定会忍不住纷纷改投于七皇子门下了?”
“那是自然,阁臣您也清楚,咱们‘赵党’绝大多数人的秉性……”
说到这里,霍正源突然一愣,似乎临时想到了某些关键问题,不由是沉吟思索了起来。
*
所谓“赵党”,本质上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贪官集合体。
既然这些“赵党”官员就是一群唯利是图的贪官,当他们看到赵俊臣垮台失势、离开庙堂之后,自然是会毫无犹豫的抛弃赵俊臣、为自己寻找下一个靠山,而朱和坚无疑就是最佳人选,不仅是未来的储君太子,在南京期间还积极配合赵俊臣做事、堪称是盟友关系,即便没有赵俊臣此前所承诺的拱手相让,改换门庭之际也是近水楼台。
理应如此。
然而,霍正源话到一半,却又面现迟疑,竟然有些不确定了。
在赵俊臣垮台失势之后,“赵党”官员当真会毫无犹豫的抛弃赵俊臣、转投朱和坚吗?
或者说,“赵党”官员们转投于朱和坚门下之后,就一定会收获更多好处吗?
只怕未必!
在“赵党”尚未成型之际,赵俊臣那时候还只是区区的户部侍郎,可谓是实力极弱,朝野形象更是要比目前狼藉得多,但依然有源源不断的官员舍弃了自己原本可以投靠太子朱和堉、投靠首辅周尚景、以及投靠其他权臣的机会,最终还是决定投身于赵俊臣门下,让“赵党”势力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仅次于“周党”的朝堂势力。
为何?
就是因为他们跟着赵俊臣可以捞到更多银子啊!
“悦容坊”的股份、川盐开发的巨利、“联合船行”的特权……等等等等,皆是让“赵党”官员们盆满钵满、日进斗金,就更别说户部与工部这两个油水衙门的种种好处了!
这样一来,习惯了追随赵俊臣期间的油水十足之后,“赵党”官员当真愿意舍弃既有利益,毫无犹豫的转投于朱和坚门下吗?
朱和坚又是否拥有能力,在短时间内给予这些“赵党”旧人满意的回报?
必然是绝无可能!
恐怕对于大多数“赵党”官员而言,仅仅是赵俊臣暂时垮台失势、离开庙堂,还不足以让他们下定决心背弃赵俊臣,至少要等到赵俊臣已经确定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以及赵俊臣又迅速失去了自己对于“悦容坊”、“联合船行”以及晋商集团的影响力,这些“赵党”官员再无机会利用赵俊臣捞取各种好处之后,才可以彻底下定决心改换门庭。
因道义、理想、情谊等等因素而结成的盟友关系,总是要比想象之中更为脆弱,唯有因利益而结合的盟友关系,才是真正稳固的长久关系。
即便是后世,若是没有结合打土豪、分田地等等一系列分配利益的手段,先烈们也绝无可能只凭信仰与口号就改天换地、塑造新中国。
至于赵俊臣,他不仅是“赵党”明面上的魁首,更还是“赵党”诸多利益关系交织网络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所以,当赵俊臣暂时离开庙堂之后,朱和坚想要趁机吞并“赵党”,难度也远比预想之中更大,他必须还要全盘接手赵俊臣苦心经营的一系列利益关系——夺取“悦容坊”、控制“联合船行”、争取各地商贾势力的信任与合作、肃清赵俊臣残留在户部与工部的势力——这一系列的事情,皆是耗时耗力的大工程,绝非三两个月时间就可以初见成效。
这般情况下,就算赵俊臣暂时离开了庙堂权力中心,大部分“赵党”官员考虑到既得利益,也只会暂时观望局势、待价而沽,不可能直接背叛赵俊臣。
即便是部分“赵党”官员出于政治前途考量,选择放弃自己在“赵党”集团内部的既得利益,决定趁机转投于朱和坚门下,但等到赵俊臣将来东山再起,他们回忆起曾经的甜头之后,也大概率是要“迷途知返”的……就算没有“迷途知返”,也大概率会变成夹在赵俊臣与朱和坚之间的两面派、墙头草,反而是让赵俊臣将来对付朱和坚之际拥有了更多抓手!
想明白了这些情况之后,霍正源不由是暗暗心惊,因为他突然发现,赵俊臣虽然年纪轻轻、崛起时间也短,然而赵俊臣的根基之稳固却要远远超过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权臣!
但仔细思索片刻后,霍正源还是摇头:“仔细想来,赵阁臣即便是暂时脱离庙堂核心,大部分追随者也不会轻易背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