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过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六章 过招 (第2/3页)

 这构思,这拍摄的理念,极为契合他想象过的美食纪录片的模样,那种灵魂契合感,只可惜当时他是有事,又匆匆离开,赶着去国外调研,这趟回国,来到榕城,第一时间就联系了王博文,表达了对他主办的文化节完满的祝贺。

    王博文作为操盘手的国际数字文化节,还是把他打出了名气,看宣传片的印象深刻,陈晓回到总台还被人推荐过。

    不出意外,王博文可能光靠那个宣传片都能拿几个奖。

    这回和王博文碰面,想要深入聊一下,谁知道挖出一个大瓜,王博文竟然有背后诸葛亮,另有运筹帷幄的军师,而让人诧异的这居然是个高中生。

    初时听到,陈晓是怎么都不相信的,非要王博文安排面对面碰个面。

    他倒要看看王博文这个干儿子,到底是个李逵还是李鬼。

    “我虽然不是榕城人,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同事媳妇儿是个榕城人,那时候的筒子楼,他媳妇儿就在门口腌泡菜,那个泡菜坛一打开的香味,整个楼层都能闻到,没他家的泡菜我都吃不下饭,后来我都到了偷他家泡菜坛里泡菜来吃的地步!”

    “我是个好吃嘴,一年要跑十几二十趟榕城,美食之都嘛,这里大街小巷好吃的,我都吃遍了!你干爹经常说哪里有家好吃的,我给你说,没两周我就要来,没差硬出都要过来吃!不好吃我就骂你干爹,我俩友尽了!好吃的我就留意着,下次还来!”

    王博文啐了一声,“还真不客气。”

    “你也别见怪,我们那年代,小时候家里很穷,吃那种谷壳米,就是有些米还有壳的,没有把谷壳给完全去掉,工农业不发达,哪里能吃那么精细,我们吃米饭,把有稻壳的挑出来,吃完米就剥了那稻壳,当瓜子零食吃。那时候馋,吃,成了努力最原始的动力!”

    “所以我一直有想过,是不是哪天能拍出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你们拍的舌尖上的榕城,恰好打中我的心窝窝,有一种那就是我很想拍的东西的感觉。后来听说是你策划的,那正好,我今天就找上门了,我其实有个构思,你帮我参详参详……”

    王博文也竖起了耳朵。

    张晨明白,这位是要考校自己了,这是比较高明的考校。比起直接的问询,这种方法更高明,我出招了,你接不接得住。

    而作为央视导演团队的一员,一位五个一工程获奖者,既然你说这是你策划的,而你的片子确实打动了我,那么一定也会还有打动我的能力,那么这一招出过来,便能检验你的成色。

    而放在王博文这里,他还是比较紧张的。他当然知道陈晓的能力,央视纪录片编导生涯十年,他拍过洪水纪录片,拍过小人物的保姆生涯,拍过历史纪录片《朱德》《刘少奇》。

    说实话,如果说《舌尖榕城》王博文虽然满意,榕城人社会评价也高,但他始终没底,直至连陈晓都认可表示极大的兴致,王博文才算心头落了地,稳了。等于有了来自更高水平的认证。

    而现在,他也希望张晨的才华能够被这位御用导演认可。

    张晨一副洗耳恭听的态度等他出招。

    “是这样,我有个想法,我们是不是可以讲述中国人饮食起源的故事,从茶米油盐酱醋茶划分七集,从周口店猿人遗址说起,有很多历史的考据,每一集,都由一个历史或者传说故事来引导出主题,比如醋,就用房玄龄和唐明皇因为女人吃醋的故事。比如盐,就是潘冬子给红军送盐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的出演者,就用名人来扮演,房玄龄我们找风头正劲的张超洋……他现在是红人了,纳斯达克上市,搜狐超40亿美元!让他来出演,也博人眼球了!”

    然后张晨就听陈晓给他天花乱坠的说了一番自己的这些想法,听得张晨有些打脑壳,也不是不好,可能有的还不错,但哥们儿,这不是《舌尖中国》啊!你这是《博物馆里的中国饮食》,或者说《中国饮食大考》,这一套或许未来变个花样,就是《国家宝藏》那种形式,也是可以的。

    这么一来,张晨陡然明白了,原来未来一些纪录片的思路,该不会就是出自于你这些想法吧?

    当然,张晨如果要凭真实水平,给人家央视御用的陈晓提鞋都不配。但不好意思,谁让这是我的时代主场呢。

    当下张晨也就只能强硬打断了,否则真要以他这么洋洋洒洒表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