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妙笔生花传佳话,民心似水向东流 (第2/3页)
,转身悄然离开了工地。
翌日,朔州城内。
几个说书先生常去的茶馆,不约而同地换了新段子。
“话说咱们这位端王爷啊,那可是有大智慧的人!前些日子,城西不是挖那个什么渠嘛,哎哟,那水跟泉涌似的,怎么都堵不住!”
“眼看工程就要停了,阿诗勒部那些将军都说,派兵硬挖!咱们王爷怎么说?”说书先生一拍惊堂木,“王爷摆摆手,说:‘武将冲锋陷阵是好手,可这治水啊,得听行家的!’”
“于是乎,王爷亲自去请咱们城里那位修了一辈子河堤的赵老爹!那是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啊!”
“赵老爹到了现场,只看了一眼,捋着胡子说:“王爷,这水啊,得疏,不能堵,还得用巧劲儿!然后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说书先生添油加醋,把赵老头的沙袋木板法说得神乎其神,又把周允描绘成虚心求教、从善如流的明主。
“……最后怎么着?嘿!那水就跟听话的孩子似的乖乖退了!那埋了几百年的隋朝大渠,重见天日!据说啊,那渠一通城里的积水都顺畅多了,连空气都清新不少呢!”
茶馆里喝茶的百姓听得津津有味。
“真的假的?王爷真去请教赵老头了?”
“那还有假!我邻居就在工地干活,亲眼看见的!王爷对赵老爹客气着呢!”
“哎,这倒是稀奇,当官的能听咱们老百姓的?”
“这王爷,好像跟以前那些官儿不太一样……”
“听说挖渠的时候,那些阿诗勒部的兵也跟着干活,跟咱们汉人兵一起扛沙袋呢!”
“可不是嘛!我二舅家的儿子就在那队里,说刚开始还互相瞪眼,后来一起挖泥,摔了几跤,反而不别扭了,还能比划着说两句呢!”
类似的议论,在街头巷尾,在集市酒肆,迅速传开。
故事的版本越来越多,有的说周允是文曲星下凡,懂奇门遁甲;
有的说赵老头其实是隐世高人被王爷慧眼识珠,还有的说那暗渠里发现了宝贝……
但核心的意思没变,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