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心证 (第3/3页)
因此也确实很难停下来,反正对他们来说,教两句书,和小孩儿扎扎马步,随手为之而已,这半年下来,人虽然看起来没怎么有大长进,心地心境确实是不一样了,只是宋濂负责教书,还要忙着修史,还停留在从前的刻板印象里。
此刻一回想,倒是豁然开朗。
是……从沧州回来开始的?
差不多就是那个时候,他听到了殷灵毓的名字,因为四殿下担忧了一句,说她在军营中会不会也生病。
说实话,那个时候,朝中已经有人打探到了上位在沧州停留期间的事情,宋濂同样听了一耳朵,其实他们最开始对殷灵毓是个女子的参奏力度不大,也是因为她的所作所为。
不管是沧州的管理,还是粮草的护送,还有……在最危急的时刻跑去军营的勇气。
虽非君子,却只是不为男子而已,他们这些大臣不会连脑子都没有,就去否认她的政绩。
更何况,殷灵毓的所作所为,又如何当不得一声君子呢?
宋濂信奉人心中自有圣人,人应当识心,明心,更多的规劝己身,因此,在最开始,他就没对这件事说过什么。
等到殷灵毓入朝,能劝的住皇帝,他虽然欣赏,但并不像其他人一样去刻意接近,而殷灵毓提出的其他谏言,他亦觉着可圈可点。
只有新政。
居然剥夺了士大夫阶级最大的特权之一。
宋濂不能理解为什么。
读书,的确是寻求天地真理,可也要能吃饱穿暖,读书人不能得到优待,朝廷却又鼓励人读书明理,这究竟是为何?
可是看着面前这些孩子,宋濂模糊觉得,也许,也许殷灵毓这一次做的还是没有错。
只是……她是想,是要让人人都读书吗?
那……国家,朝廷,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宋濂不敢深想,放下水碗在一边,孩子们眼巴巴的看着他,他于是清了清嗓子,继续将寓教于乐的小故事讲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