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铜山 (第2/3页)
老墨见问话的是“尊贵”的汉人贵族,哈着腰说道:
“咱们都叫那野牛市,不过听一些唐人说,那里以前叫铜山关城。”
赵怀安对此是毫无反应,但鲜于岳听到了却颇为萧索地对赵怀安道:
“未曾想当年韦公所建之边关,今却入腥膻之手。”
边上的赵六也搭话:
“亏先人。”
赵怀安见老墨有点尴尬,忙对老墨道:
“你继续向前带路吧,尽量落日前到,不然又要在外面露宿。”
老墨恭敬点头,然后就转身回到了队伍前,只是相比之前,脚步有点沉重了。
看来老岳的话,伤到了这个夷人了。
他正打算委婉劝一下鲜于岳,毕竟现在大家都一起逃命,不利于团结的话还是不要讲。
鲜于岳反倒是先劝起了赵怀安,只听他真诚说道:
“赵君,这些夷人还是要防一防,国朝吃了这方面的亏还少吗?自古胡夷,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
赵怀安有点尴尬,但并不反感鲜于岳,因为这老岳是一个非常有社交分寸的人。
之前自己要教这几个夷人巴柔,这人就有点反对,但怕交浅言深,才没说。现在经过几天的相处,和自己已经很熟悉了,这才来劝。
不过赵怀安也也有自己的考虑,因为相比于汉人,这些夷人会更下死心。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后面回成都,像杨茂、孙泰、赵虎这样的夷人,人生地不熟,反而要靠拢在自己身边。
当然,到时候,赵怀安肯定还会招一些唐人做门徒,这样更放心。
所以对于鲜于岳的好心提醒,赵怀安虽然不能照做,但心里还是感动的,他有心避开这个话题,便问了刚才心中的一个疑惑:
“老岳,你刚才说的韦公是何人呢?”
很明显,鲜于岳被赵怀安这句话给问懵了,他看着赵怀安那清澈的眼神,只觉得如鲠在喉。
不过边上赵六倒是兴奋,他一拍手,大大咧咧道:
“赵大,你是不知道啊,韦公可是额们关中人的骄傲,是京兆韦氏郿城公房的,那地方额去吹过白事,气派得很。……”
赵六这一讲就是一路,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涉及自己的“光辉”事迹,但还是在最后说了韦公的姓名。
所谓韦公,正是韦皋,据说是德宗朝就做了剑南节度使,把持蜀中二十多年,在当年就是假蜀王。
不过更多的,赵六就说不上来了,毕竟年代那么久他层次又低,哪知道这些。
所以,后面这一路,更多的是鲜于岳在补充,说了韦皋在蜀的功绩,言语间很是推崇这位节度,说有唐以来的蜀中节度使,韦皋称第一。
贞元四年,他于清溪关大破十万吐蕃兵;贞元十七年,更是主动攻蕃,转战两千里,击吐蕃军十六万,破七城陷五镇,俘民户三千、活捉蕃兵六千、斩首万余。次年更是再败吐蕃援军十万,生擒吐蕃大相论莽热。
用鲜于岳的话来说,那一战直接把吐蕃的骨头都打断了,此后七十年不敢拥兵南下。而现在的南诏,在韦皋时期更是恭顺得和羊一样。
最后鲜于岳颇有点真情流露,说道:
“设使韦公尚在,其威略素著,恩威并施,南诏何敢衅兵,构祸西南?”
这边鲜于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