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控弦破左的 (第2/3页)
至1923年间,就有华夏国不少派系军阀和国民革命军先后购买过捷克邵沙1919式轻机枪,这就是著名的ZB26的前身,1915式与1926式从外表看几乎没有区别,只有专家从结构上能讲出个ABC。
1927年即ZB-26式刚出厂的第二年,华夏国军阀冯基善、陈济棠、阎百川等曾专门派人去欧洲洽谈购买邵沙1915式机枪,结果到了捷克发现了经改进性能更好的1926式机枪,于是纷纷调整计划,抢先一步购买了第一批ZB-26式轻机枪,回国后几经大战洗礼受到交口称赞。一传十十传百,几乎所有军阀和国民革命军都将轻机枪采购确定在捷克26式上。
据当时民国驻德意志国公使馆资料,仅1927年到1930年四年间,华夏国就购买了至少4000挺ZB-26式轻机枪,其它渠道还有多少挺无法统计。1931年起,金陵政府军政部统一了国内对外武器采购大权,禁止任何个人或团体私自进口武器,否则以走私论处,并指令民国驻外使领馆必须听命于中央政府。至此结束了武器进口的混乱局面,正式成为国家行为。经过几年的使用,捷克式机枪得到军队普遍认可,政府武器采购清单中,捷克ZB-26式轻机枪占有较大比重,根据正式统计从1931年到1937年抗战开始,华夏国政府进口捷克ZB-26式机枪约24000挺,其中:1931年1000挺,1934年5000挺,1935年8000挺和1937年达到10000挺。
根据捷克政府武器出口统计,捷克布尔诺兵工厂自1927年至1939年,共向华夏国销售了ZB-26式轻机枪30249挺。1931年军阀购买4000挺,1931-1937年华夏国政府购买24000挺,正式数据即为28000挺。还有2249挺的差额,可能是抗战爆发后民间或华侨的零星购买行为。
对捷克ZB-26式机枪最早的仿制,可以追述到购买那一年。1927年军阀想少花钱多办事,把买来的捷克式机枪送到天津大沽造船厂,当年就仿制出第一批样枪。同年巩县兵工所也试制过,但质量都较差。
2 各地军阀的仿制。
由于战场上机枪损耗较大,各地军阀都把仿制作为主要补充措施,比较著名的有。(1)蜀省军阀刘浦澄的21军重庆枪械修理所1931年开始仿制捷克式机枪,到1939年共造出2000挺;(2)广东军阀陈济棠的广东兵工厂1933年仿制,到1937年共生产3000挺;(3)山西军阀阎百川下辖的西北兵工厂,1934年仿制,最高月产量600挺;(4)桂系军阀下辖的桂省第一机工厂1933年仿制。
然而新武器的使用,必须与新战术的使用相互匹配,轻机枪的出现,注定了将引发步兵战术的全面革新,在这方面,华夏国陆军远远地落在了世界军事界的后面。中央军一直在沿用1928年的步兵操典,这个操典,基本是日本明治年代步兵操典的山寨版。它的战术基础是建立在发扬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火力的基础上的,和郭汝桂在黄埔军校时候学习的步兵战术没有差别,那时候步兵连进攻和防御的战术核心就是采取散兵线战斗队形,用步枪形成火线杀伤敌人,最后白刃格斗决定胜负。这套战术来自古老的十九世纪中叶,是以步枪兵为主,没有机枪年代的战斗队形。
北洋军阀和国民革命军北伐直到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个训练有素的连队是这样战斗的:
首先,要进入「疏开」队形。「疎开为步兵战斗之主要法式,以减杀敌火力效力,发扬我火力及冲锋力为本旨。」(步操124)于是,连长口令:「统统有--就地散开!」。原本采密集集合队形的步兵连,中央伍不动,两翼向左右沿伸散开。散开的距离因战斗需要由连长指定,但一般是间隔四步(步操132)。一个连长要展开多少部队?在民国17年步操,战斗单位是「步兵排」。两前一后或一前两后。
一个以一个步兵排构成的攻击正面,也要依两前一后或一前两后,散开三个步兵班(步操186),区分为火线与援队(步操191)。所以一个40步,40~50公尺的攻击/防御正面就形成了(当然,正面宽度依战斗需求而异)。
第二步「构成火线」。「在疎开战斗时,各班为行火线,概用散开队形,至步枪班则并用此队形以行冲锋。」(步操126)以散兵线构成火线的功用,是发扬步枪的火力。这就必须用排枪射击,因为单兵射击的话,很难形成有效的杀伤,人眼的视觉极限是五百米,真实战场上有硝烟、树丛、山坡、雨雾等问题,加上士兵本身视力都有差距,能看清300公尺开外的人形靶,已经是能人了。
这种单兵射击,面对三百米外冲来的敌人散兵线,毫无阻拦能力。所以靠单兵开枪是特技。真正的步兵战斗(17年操典式)是火线射击,也就是布党红军时代一再强调的排枪或者集火射击。构成火线之后的步枪射击,就是一排子弹,就可以有效控制一个50米宽的正面!就可以把这个正面冲过来的敌人都扫倒。只要形成散兵线后,表尺全班全排一致。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