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章 回家过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44章 回家过年 (第2/3页)

的小鞭,100响一串,要2毛钱,一般人家的孩子还真玩不起。

    此外,供销社门口还摆了一张小黑板,用粉笔写着:

    糯米春节特供,3毛/斤,凭粮票购买,每人限定3斤。

    糯米比较扛饿,又能做各种糕点,是沪城人的心头好,平常得用专门的糯米票购买。

    也就过年才稍稍放开限制。

    眼前长长的队伍,大多数都是冲糯米来的。

    秦远安静地排在队伍末尾。

    没等两分钟,却见李佑树胳膊上套着红箍,凑了过来,热切说道:

    “秦队,您也是来买糯米的?”

    秦远点了点头,回道:

    “嗯,来买糯米,打年糕、做八宝饭、包汤圆要用。”

    李佑树刚刚给评上居委会优秀干部,而这优秀干部的名单正是王红拍板,知道王主任跟秦远关系不浅。

    他对秦远更加上心了,当即低声说道:

    “您买糯米,哪用排队,您先回去,待会我把糯米给您送家去。”

    秦远瞧了瞧前面排的长龙,没拒绝,塞给李佑树一些钱和粮票,便回家等。

    现官不如现管,在繁花弄堂这地,李佑树这治保主任的名头非常好使。

    秦远回到家,没过半小时,李佑树便把30斤糯米送了过来,限购什么的不存在。

    家里让白蓝布置一新,看着很喜庆。

    时间不早,秦远把糯米分出一份给白蓝,接着蹬上车子,拖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往桥东村赶。

    骑得快,还能赶上中午饭。

    。

    桥东生产队。

    各家都贴上了春联,大队了发了老人家的年画,墙上的标语也粉刷一新。

    偶尔还能听见零星的鞭炮声。

    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欢笑,跑来跑去,一阵闹腾。

    秦远家有石磨和石臼。

    此时,跟家里关系好的邻里,正拿着糯米,来磨成粉。

    王根宝体格子好,嘎吱嘎吱地主动帮忙推磨。

    村里的民兵队长王保财把一碗糯米慢慢倒入磨眼,又添点水,小心嘱咐道:

    “根宝,公社给一家总共就分这么一碗糯米,你可得给我磨好、磨细啊。”

    村里过年也分了糯米,每户分半斤,自然比不上城里。

    “这推磨跟拉大锯很像的。”王根宝扭腰推磨,自信说道,“除了我爸,村里就属我最会推磨。”

    说话间,湿润的米浆从磨口涌出,王保财赶紧拿盆接住。

    不远处的石臼旁,秦三柱拿着洗干净的藕,不紧不慢地擦成蓉。

    一旁,王大全嘴里抽着用纸卷的旱烟,羡慕说道:

    “三柱,过年也就你家敢吃炸圆子,阿远这孩子真是出息了啊。”

    生产队刚从公社领了棉油,虽说年景好了,分量比往年多了不少。

    但每户基本也就分个3斤5两,吃一年,真要用来炸圆子,今年日子甭过了。

    秦三柱听得一阵自豪,连擦藕的动作都快上几分,笑道:

    “藕擦成蓉,加肉馅、生粉,剁点泡发的粉条,挤成圆子,挂糊一炸,香喷喷的口感好,那臭小子就好这一口。

    我多炸点,今儿大年夜,老队长待会拿点回去。”

    也就过年生产队杀年猪,每家才能分到2斤猪肉,平时没有。

    平时生产队养的猪,要是病死、摔死,公社会派人下来查的。

    王大全听得咽了咽口水,没拒绝,笑着说道:

    “行,那我就不客气,根宝和他爸,前几天弄了几斤鱼籽,待会我去拿点过来,你煎一煎,味不错。”

    “鱼籽好,阿远喜欢吃这个。”秦三柱笑呵呵道。

    王大全看了眼天色,出声说道:

    “我听说城里今天放假,这快晌午了,阿远那孩子也该回来了吧?”

    俩老头谈话间,忽听守在村口的秦小霞传来一声喊。

    “小叔,你回来啦!”

    村口,秦远停下车子,看着蹲坐在路旁的小侄女,诧异问道:

    “小霞,大冷天的,怎么坐这啊?”

    秦小霞嘻嘻一笑,脆声说道:

    “我猜到小叔今天要回来,在这等你,小叔,我考试又得奖状啦。”

    说罢,她从身上掏出一张“五好学生”奖状,举给秦远看。

    当下没有小学六年级,13岁的秦小霞在镇里读初一。

    红河镇靠近市里,又是3万人口的大镇子。

    不仅有初中,连高中也有,教育水平还是不错的。

    本来,秦远还想把小侄女弄到城里读书,但细一想,又放弃了。

    城里读书要城市户口,不好办。

    而且真要搞成城里户口,小侄女三年后就得上山下乡,也不安全。

    秦远看着小侄女满是补丁的花棉袄,摸摸她的脑袋,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