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都刚楼 (第2/3页)
项式鉴藏之精,仿古之肖,甲于海内……这是乾隆说的。
仿的有多像?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专家们就开始研究,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清明上河图》、毛公鼎,以及数不清的金石印章等等,这些来自于项氏的藏品,到底是真品,还是项氏仿造。
甚至研究到至今,都还在研究。
就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京城、台北两故宫,并浙博、上博,加起来足足有六幅。
反正都说自己是真迹,但其中五幅,都是项墨林请仇英代笔,请文徵明和董其昌仿的题跋。
他和文徵明是忘年交,两座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徵明的作品,有三分之一都盖有他的印。
董其昌与他儿子是至交,未中举前,前后在项府中住了八年,练了八年的书法,临了八年的字帖。
《墨禅轩说》(董其昌)自书:游学就李,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年月……
其间帮项墨林代了多少次笔,仿了多少名家之作,董其昌自己都数不清。
重点在于,董其昌真的仿过赵孟頫的真迹,京城与台北故宫都有收藏,上面还有项墨林的章。
也确实抄过《心经》,虽然真迹已佚失,如今只存拓本。
所以,此时再看这幅字,已经不是像,而是本来就是。
当然,林思成说了不算,得证明。
如果是以前,肯定千难万难,因为必须要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真迹、拓本做对比。
但现在,就很容易……不是因为王齐志,而是因为还没看的那几方钤印。
其一,画心右上角落里的一方圆形戳,约摸指大小,但刻的极为繁复:花团锦簇,密密麻麻的饰纹中间,围着一个阳刻的“人”字。
如果是之前,林思成肯定一头雾水,不明所以。但既然断定这是项氏伪作,董其昌代笔,这枚章的来历呼之欲出:项墨林专防别人仿笔,或是将他仿制的仿品当作真迹出售的密码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