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章 增添一点信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44章 增添一点信心 (第2/3页)

补好……

    最好用传统法调釉,用传统法填釉,用传统法点蓝……需要什么原料我来找,修复费用林教授尽管开……”

    “要求确实不高!”林思成点点头,瞄了几眼,“但用不着爷爷出马,我就可以……都不用你掏修复费。”

    啥玩意?

    林思成,这是掏不掏钱的问题嘛?

    王齐志睁圆眼睛:“你听清楚我说的是什么没有?”

    “听清楚了:传统法调釉、传统法填釉、传统法点蓝……通俗点:最小干预,尽量复原器物的原始形态,同时尽量保留原器的历史痕迹……”

    林思成表情很认真:“王教授,不骗你,我真的会!”

    废话,用嘴说谁不会?

    王齐志并不怀疑林思成的鉴赏水平,但要说修复……这东西压根就不是聪不聪明,好不好学,以及他跟着林教授进过几次实验室,又亲眼见林教授修复过几次的问题。

    必须要亲自上手,要一遍一遍的练,一遍一遍的纠错,改正,更要日积月累的积累经验……

    不夸张,没个十多二十年以上的修复经验,哪个敢说自己吃的是这碗饭?

    王齐志斜着眼睛:“林思成,这可是古法点蓝:需要分层填釉,分层烧制,要反复试验釉料配比和烧制温度。

    而且每一层点蓝的釉料成份、氧化程度、变色区间都不同,上一层烧制成功后,才能调配下一层的釉料配比。

    而最关键的是:你不知道每一次的炉温控制到多少才合适,却又必须做到窑炉的精确控温。”

    是不是很矛盾?

    说直白点:年代太久,又来历不明,无法推测原器经历过哪些环境,又有过怎样的锈蚀和氧化过程。

    因此很难推测原器烧制过程中,每次入炉时炉温区间。所以也不好推断修复入炉时,温度应该达到多高才能使新补釉料中的各种成份充分反应,达到原始釉层的质感和饱和度。又不能因为炉温过高,导致原始釉层裂变。

    重点是没什么解决的好办法,就只能靠修复师的经验随机应变。

    问题又来了:林思成哪来的经验?

    “王教授,我真有经验:爷爷在家里有个小工作室,有电窑、有釉料,我经常拿来练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