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扯什么淡? (第2/3页)
行楷,但灵动活泼,笔画之间呼应而自然,带有明显的“董体”风格。
篆印与书法如出一辄,明显出自同一人之手:笔画方折,自然随意,却又透尽锋利。
咦,陈鸿寿,曼生先生?
再看壶……哈哈,刚才说什么来着:这壶集各家之长,却又偏重杨氏曼生壶的复古感。
所以,这是陈曼生与杨彭年合制的曼生壶……哦不,二人合仿的传香壶。
陈鸿寿何其人?
西泠八家之一,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
其书、画、印被多家博物馆馆藏,其中有故宫、湾湾故宫、上博,浙博、苏博、南京……
还是清代五大紫砂名家之一,居于陈鸣远之下。
但这壶不是他塑的,而是杨彭年。
杨彭年也是紫砂名家,“五家”中排第三,但年轻时名声并不显。
直到陈鸿寿到溧阳(江苏南部,与宜兴接壤)任县令,时忙于政务,无瑕制壶,经人介绍从宜兴寻来杨氏兄妹,专为他塑壶。
塑的就是陈鸿寿亲手设计,流芳后世的“曼生十八式”。陈鸿寿逝世后,杨彭年以“曼生弟子”自居,自创彭年壶,声名渐隆,为“五家”之三。
所以,两百万,还真就值。
看看历年交易记录:
最高是2017年西泠印社拍卖,杨彭年制,陈曼生刻紫泥乳鼎壶,成交价1500万。
最低价是2012年嘉德拍卖,杨彭年制、陈曼生书,江听香铭石铫壶,成交价386万。
现在是2007年,价格还得再低一点,但再低,也不可能低过两百万。
林思成怀疑,老宋只是怀疑这把壶出自名家之手,但压根就没想到过什么陈曼生,杨彭年。不然开价绝对在千万以上,甚至不会把壶放在这里。
啧,郝师兄运气不错。
怕打了眼,林思成又抱起壶,仔仔细细的瞅了起来。
他一动不动,目不转睛,郝钧和老宋越看越奇怪。
起初,老宋还在想:郝钧好歹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却越活越回去了。你自己看不准无所谓,你带个行家来啊?
再看这小子:嘴上毛都没几根,有二十没有,你让他看?
别说,有模有样,装的倒是挺像?
之后,看着看着,林思成突然闭上眼睛,手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