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章 匪夷所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16章 匪夷所思 (第3/3页)

又松了一口气:仿的。

    胎质虽细,也很均匀,但稍嫌厚,露胎的地方白度略底,微泛黄色。

    构图挺艳,颜色也很丰富,但釉面太亮,不及真品的那种“温润”的玻璃感。

    说直白点:年代太近,贼光没有去完。

    画工倒是极好,但线条稍嫌繁复,失于灵活,不及真品生动自然。施色有些重,稍显呆板,缺乏层次感。

    包浆倒是挺老,但贼光犹在,稍显刺眼,肯定没有“康熙”那么老。林思成估计,顶多一百年左右。

    一圈看下来,大致有了判断,林思成再未作声。

    老爷子看的很细,差不多又过了十分钟,才抬起头来。

    “怎么样?”

    林思成言简意骇:“仿品!”

    林长青微微一顿,笑着点点头:“怎么判断的?”

    “胎质太厚,白度略低。构图过于繁琐,施色过重,失于灵活。釉光太亮,款识浮于表面!”

    “说结论!”

    “光绪时期的御窑仿品!”

    话音刚落,林长青的眼中闪过一抹光,白总身边的两位“噌”的抬起头。

    东西是他们买的,过过机器,他们当然知道是不是仿品,仿自什么年代,又仿自何处。

    林长青退休前是西大陶瓷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是省内陶瓷鉴定方面的权威。要经验有经验,要眼力有眼力,肯定能鉴别出来。

    但他孙子是凭什么的判断的?

    白总目露惊异:“既便是仿品,为什么不能是同治、咸丰,更或是道光时期?”

    “因为这三个时期都没有烧过珐琅彩。”

    白总更来了兴趣:“这我还真不知道,你详细说说!”

    “主要是珐琅料全靠进口,价格太高,所以嘉庆中落后,宫内珐琅器少有制作。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对外要给列强赔款,对内要压制太平天国,清政府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直到光绪时期,应慈禧太后强力要求,内务府和御窑厂重新烧制珐琅器,才有过一段短暂的复兴时期。

    但因传承断代,技术缺失,工艺水平下降的很严重,导致出现照着原品仿都仿不像的尴尬局面。

    但再是仿品,也是御窑出品,而且是慈禧为了过寿,挪用北洋海军军费烧制的。所以,只是基于甲午战争而言,这只碗也很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白总眼睛一亮:为什么要买这只碗,不就是因为其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如今,竟然又多了一条,而且极具意义?

    他看着林长青:“林教授?”

    老爷子点点头:“基本无误,最后这一段也可以写进去。”

    白总点了点头,秘书连忙拿起笔,在文件上加了一句,最后又递给林长青。

    老爷子大笔一挥,签上了名字。林思成瞄了一眼,采购价:四十五万。

    算不上高,但也不算低,中规中距。

    老爷子在签字,他在看鉴定报告,并未注意其它八个人十六只眼睛,不停的在爷孙俩身上打转。

    前后不过十来分钟,能判断出这是仿品,并精准的分析出与真品之间的区别,更能道出原委,有理有据?

    这要是林教授,他们当然不奇怪。但要换成他孙子……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总不能,他提前看过鉴定证书?

    那是扯淡,林教授都没看过……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