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都没你牛 (第2/3页)
了上去,然后往竹杆上一裹。
鉴定师傅一脸幽怨:这小伙,主打一个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那你点什么头?
但别说,还挺懂行。
差不多三分钟,林思成解开棉布,捻起一枚刻针,一挑一块,一挑一块。
鉴定师傅又惊又奇:这小伙何止是懂,手法不要太熟练?
胆也够大,难得的是手稳。
暗暗夸赞,老垢一块一块被挑开,露出的字也越来越多,郝师傅一字一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戊辰年冬月园客作于左京,赠秋明先生。”
戊辰年冬月……如果秋明先生是沈尹墨,那肯定是1928年11月。
但左京是哪?没听过。
园客是谁,更不知道。
不记得哪个书法家用过这个字号,不然不至于想不起来。但是这字,又绝非籍籍无名之辈?
而且十有八九是雕刻名家。
但可惜,看了好久,郝师傅也没看出个所以然。他搓着下巴,咂吧了一下嘴:“小伙子,你这一千块钱不好赚啊?”
林思成忍着笑,点了点头。
要那么好赚,这东西流落不到地摊上。
掸子确实是普通的掸子,哪怕没有垢,也就“秋明先生”这四个字能让人稍稍联想一下:民国时期,沈尹墨先生就自号秋明。
著名学者、革命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与陈先生、鲁迅、胡适共创《新青年》,后任北平大学校长,国民党监察委员会委员。只书法一道,人称“南沈北吴”,“北大两巨匠”。
就问亮不亮眼?
但偏偏,这字却不是沈尹墨写的?
又没办法证明是沈先生的遗物,就只能再寻出处,比如这位自号“园客”的作者。
说实话,真不好找:这位“园客”确实挺有名,人称“南张北溥”,说的就是他和张大千。
但已是当年,自从四九年他逃到湾湾后,名声就一年不如一年。
这是其一,其二:存世的作品太多,又没炒起来,所以不管是收藏还是鉴定,国内研究的人不多。
等再过个四五年,才会借着张大千的东风趁势而起。但可惜,最终还是没炒起来。
其三:名号太多,常用不常用的加起来有几十个。而且这个“园客”他就没用几年,所以既便是字画专家也不一定记得,何况是杂项专家?
林思成也没卖关子,指着最后的落款:“这位园客,是溥心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