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开学了,和施秋晴上夜大的第一晚 (第3/3页)
正街骆家祠堂开了一个夜学堂,当时教的是认字写信打算盘等知识。
只要年满十四岁都可以听讲,只要交一百文书钱就行,不用学费。
建国之后夜校就更多了,种类也更丰富了。
比如面向商业职工和学徒的夜学堂。
保腚创办的商务半夜学堂和羊城清平的商业半夜学堂都是这种,教的是如何做买卖经营,识别商品,盘点货物,还有打算盘记账目。
还有贫民夜学堂,主要教老百姓识字认字。
农民夜校的是话则是学习革命道理,学唱一些打倒列强之类的歌曲,旨在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帮助他们从封建的旧思想中走出来。
还有工人夜校,顾名思义,是学相关技能的。
沧城这个夜大,其实以前就是农民夜校。
结束了动乱,如今不搞革命了,改成搞经济,原先的农民夜校便改成了让想改变自己命运的青年和单位职工干部学习进修的夜大,也是顺应时代。
改开后郭嘉对高学历和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剧增,不管工业农业还是科研,各大领域对人才都求贤若渴,所以这个年代又被形容为“科学的春天”。
然而80年代的高考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实在太少了,单靠全日制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远远无法满足郭嘉的需求,于是夜校在国内蓬勃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大小城市纷纷冒头,作为全日制大学的补充,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在教学楼下停好摩托车,看了下腕表六点三个字,还有一刻钟才到上课时间。
两人走进财务班的教室,发现里边已经来了很多人。
稍微靠前点的座位已经没有了,全都挤满了学生。
现在夜大的学生可不比后世那些懒懒散散的人,经常不去上课或者去到就在下边玩手机,有些甚至就随便报个名,连课不用去上,到时候就拿证。
这些人都是真的冲着学习进步而来的,所以越靠近前排,越能更好听课的位置就越是抢手,有些城里的学生六点没到就早早过来占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