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089 科举诸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0089 科举诸科 (第3/3页)

他拒绝了皇帝的赐官,也不打算以挽郎出仕,真正想走的途径是科举。

    一个现代人跑到古代去科举,结果又不好好读书,天天寻隙滋事,这话说着似乎有点好笑。

    但是唐代的科举与后世所熟悉的明清科举流程本就大为不同,就这么说吧,到了开元年间还有官员在讨论帖经的必要性:我们是在为国举才、还是在挑背书匠?

    科举难不难,也要看情况而定。比如唐代科举秀才科因为太难,所以到后来便渐废。但实际上对于穿越者而言,秀才科是最简单的。

    因为秀才不考帖经与杂文,只考策问。穿越者大凡了解点唐代政治得失,会中译中的把观点用文言句式写出来,那就等着考官拍案称绝、高中秀才了。当然你要硬讲封建制度的劣根性,那就属于没事找抽型了。

    秀才科之所以难,就在于大部分当代人都欠缺一个宏观的视角与视野,难以在身边的人事当中提炼总结出一套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理论。

    张岱之前上书的漕运改革,如果留在科举策问当中,是绝对够得上高中秀才的标准,策问考的是思想与认知而非文采。

    不过现在秀才科已经停了,要考也只能考进士,至于对当下人比较简单的明经,对穿越者而言又成了地狱难度。

    唐代的科举进士科,有帖经、杂文与策问三场,杂文便是诗、赋各一篇。三场考试皆定去留,考完一场没考中就可以走了,三场考完还剩下来那就考中了。

    对张岱而言,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帖经这一关。他虽然知识储备不少,但是对于四书五经也做不到倒背如流。当中一些名句或许耳熟能详,可要让他说在哪一篇哪一段,则就实在记不准了。

    因为思想和逻辑性、以及承载的信息太多,所以这些经书记忆起来难度更高,而且在后世生活中也没有太频繁的应用场景。背一篇《滕王阁序》,还能在景点免门票呢。

    科举有什么难处,都可以想办法克服。张岱之所以有这一想法,因为挽郎加进士的出身,足以让他的起跑线比旁人更往前许多,在进行授官的时候更有优势。

    而且唐代的进士并非考中便立即做官,需要经历两三年的守选,即等待两三年的时间才可以到吏部参加铨选获官。

    随着吏部选人增多,守选期还会进一步延长,到了中唐以后甚至有人哪怕中了进士中央也没官给他做,不得已到地方担任节度使的幕府官。

    有了进士出身,张岱就可以拥有更高的政治身份,并且不需要即刻便卷入到复杂的官场倾轧中来,可以等到更好的时机再选择解褐出仕,自由度要大得多。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有了进士、或者前进士这样一个社会身份,张岱在家庭生活中也能享有更大的自由。

    他又不能天天蹲家里煽风点火,他老子张均又是个耳根子软、没主见的货,说不定哪天又被郑氏忽悠起来搞什么骚操作、要来拿捏他。

    他成为一个预备役官员,而不再是单纯的儿子身份,也能让那俩货多点顾忌。

    “不知道今年有谁参加科举、主考官又是谁?抽空得打听一下!”

    张岱一边翻看着经籍,一边念叨着。

    科举通常在二三月举行,他来到这世界便忙着写墓志、然后又准备上访材料,对此倒是没怎么关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