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五章 为学曰益,为道曰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二十五章 为学曰益,为道曰损 (第2/3页)

诚相告,有什么说什么,这番做派,顿时拉近了彼此的关系,气氛愈发的热烈起来。

    等众人的好奇心满足之后,就开始探讨修行。

    这样的异人聚会,常年处在异人圈的其他人早已习惯,对彼此的修行也有大致的了解,但儒修这种东西,还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在异人圈。

    所以主要是傅源再说,旁人在发问。

    “儒家有“格物”一说。”

    傅源也喝了不少酒,话也多了起来:“格,其实就是深究,深究万事万物之理,儒家求知,所以才格物致知,才会学不可以已!”

    人群里有人问道:“那“知”到底是什么?”

    傅源坐姿随意,喝了口酒,道:““知”,其实就是本心的认知,饿了想吃饭,困了想睡觉,看到美女帅哥会心动,看到危险会害怕,遇到困难想逃避,这些都是源自本性的认知!

    有了本心的认知,才有了吃饭,睡觉,害怕,逃避这些“行”,当然,在“行”之上,还有“欲”,比如饿了想吃黄焖鸡米饭,困了想睡席梦思,看到帅哥美女心动之后起了淫秽念头……等等,这些是“欲”!”

    “照你这么说,如果只有“知”跟“行”,那跟野兽有什么区别?”

    傅源笑了,道:“这个问题,我曾跟灵玉真人探讨过。”

    众人看向张灵玉,张灵玉点头,道:“按照傅源所说,人跟禽兽,最大的区别在于“义”,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枳瑾花推了推眼镜,道:“全性那群人无“义”,难道就不是人了?我觉得人跟野兽的区别,在于借助工具。”

    傅源笑着,道:“最近不是有科学研究表明,黑猩猩会用树枝吊白蚁,乌鸦会制造勾形工具,章鱼会用椰子壳筑巢,可见借助工具,并非人的专利!”

    “那语言呢?”

    “我记得有头黑猩猩能掌握三百多个单词,还能自己造句,与人对话,海豚也能用声音传递信息……类似的例子很多!”

    有人反驳道:““义”是儒家的说法吧?我们道家可不说“义”,那在道家眼里,人跟野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傅源道:“从某个角度看,其实人跟野兽,基本上没区别。但老祖宗早就研究过人的特别之处,《易经》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人跟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神”!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古代的时候,人类总会虚构一些神灵,从而在人类群体中形成一种“共识”,也就是这种“共识”,才让人类形成了文明,逐渐主宰这个世界。

    在修行上,其实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是在修这个“神”,试图达到“明心见性”,明“神”的境界,佛家也说,明心见性,可以见如来。”

    众人思考着,突然有人问道:“那道跟儒的区别在哪?”

    傅源想了想,道:“《道德经》说:为学曰益,为道曰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人从出生后,就在学习各种东西,这里无论道儒都是一样的,都是在本性之上做加法,添加各种东西。

    儒道之别便是之后开始。道家接下来要求做减法,把加在本性上的东西一点点减去,一直减到“无为”境界。

    顺成人,逆成仙,只在其中颠倒颠。

    打个比方,人饿了就吃东西,一开始是有什么吃什么,但随着尝到的滋味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味,这就是在做加法。

    道家要求的就是做减法,酸甜苦辣咸一点点减去,最后回归原始,淳朴,重新回到那个“饿了就吃,有什么吃什么”的境界,也就是“无为”。”

    “那儒家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