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章 乱中取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二十章 乱中取稳 (第3/3页)

地区。

    此任务艰难,朱买臣担心其余二国不出力,魏文凌出面游说二王,结成十万联军,佩三国虎符为联军主将,进发焱国。

    昔日京州朝安争权,王经策在张称金麾下做事,背后骂名无数,更是与政敌姬孟震关系不佳,他自是不服与昭国结盟,张称金被人刺杀后,失势逃窜往梁州避祸,梁南王粟朋胸无大志,便投往梁东,奈何昭兵强盛他出兵战败担心秦王面前失宠,才鼓吹昭国,减少自己的罪责。

    帮助昭国攻打焱国,出力不讨好之事,他自是不甘,有心使绊,才安排魏文凌去办此事,背后多加扶持,有心在出事后让其顶罪。

    可魏文凌确是梁州少有的俊杰,他眼光锐利,头脑机敏拜师王经策也是为了自己前程,假意当其替死鬼,实则借机上位。

    京州之地与秦国定晟郡相邻,不过与国度相隔甚远,掌控不及,他只要保障三国将士安然回国即可。

    话回凤安城太尉府。

    次日,邱国丈造访,姬轩亲自迎接。

    “国丈高驾,商乾有失后生之礼,斗胆冒犯。”

    历任和帝朱金皂、戾帝朱段、孝帝朱宝玉,三朝丞相万世臣表,九州谁人不尊其德。

    “殿下少礼,老朽前几日身体抱恙,见不得孙女,如今腿脚好些,来见一面。”

    “老国丈安心,商乾不敢怠慢。”

    姬轩搀扶着国丈进入太尉府,老国丈也是语气直白的问道:“这些时日可听得多少?”

    “岐州战事大概掌握,贺见深虽是盖世名将,面对任献、余重、张算等邶国栋梁,只怕是时日问题。”

    “还有呢。”

    “梁州战况,有吾师出手,破局自是定数。”

    “年纪轻轻,耳目倒是不浅。”

    “商乾惶恐。”

    “前有外孙、后有孙婿,老朽想安度晚年也不顺心啊。”

    姬轩心下有了答案暗喜却不表现出来,服侍一旁倾听国丈所言,“陛下本想救援黎国,可如今精锐之师屯兵京州,邯州不宜动荡,长孙将军立主平定梁州战事,陛下想用旁人挂帅救援黎国,奈何兵马尚未集结,黎国已降。”

    “如今与邶为敌百害无一利,损兵折将不提,即便战胜邶军我昭国也国力亏空。”

    “说得不错,只可惜国无信则不立,昔日答应黎国结盟,如今局面昭王可是备受骂名啊。”

    “焱国残害百姓,暴戾征伐!乃天下共敌!本当戮力同心共讨之!邶国不未天下百姓主持公道,兴无端之师伐无辜之国乃重罪!黎国张咸阳困境受降情有可原,待焱灭亡,天下诸国自当联手剿灭恶邶,救黎国主出狱!”

    邱国丈闻之眼中流露出一丝不可置信却又很快掩藏,“小子你倒有些口出狂言,这话天下多少人信?”

    “施仁布泽,济世救民之心何曾有假?操戈非本意,普渡天下人。”

    “呵呵,小子你还是太年轻了。”邱乘笑着摇了摇头,阔谈空论,这天下有几人能做到九州共服?

    “民为本,国丈贵为宰相数十载,也明白这个道理,我姬轩所治,何地有怨!调济民心乃国本。”

    焱朝时他为官五十载,四十年宰相看过多少皇室宗亲,只恨未能得见太祖皇帝与庚帝,后世能与眼前这位少年这般思绪与能力的子弟,只怕百年难遇。

    可惜,这青年却不是嫡长子。

    “陛下眼下欲派你救援萧国,小子有何看法。”

    “救不得。”

    “这是眼下唯一能解除禁闭的机会,你可想好?”

    “为子忤逆,则为人不正,轩若是答应便要遵从号令救援萧国,那时陷国于不利更是千古罪孽。”

    “即使被关在这府中永不见天日?你也如此想法?”

    “正是。”

    “可知京州如今局面。”

    “三月来,如钰按兵不动,京州仅出十万兵马阵前对峙,焱国京左、京右战局才是头疼所在,只待两败俱伤,昭国拿下朝安是必然。”

    “哦?陛下断了消息,刻意隐瞒,小子如何知道?”

    “国丈高驾,莫忘了轩还有慕北军。”

    “楚国沐无言,倒是有所耳闻,惠州毕竟有楚国,如今也是辉煌至极,就不怕此人思念故土?”

    “我天策军中官士不乏来自京、岐、梁、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瞻前顾后则事事难成。”

    “雏鹰展翅,已是翱翔之姿。”邱乘感叹一声,一面苦涩抬头望着半空。

    “国丈言下之意是……”

    邱国丈撇开姬轩,杵着拐杖继续前行,嘴中喃喃道,“你即刻起身去京州吧,老朽心里还是更疼孙女,这几日便在太尉府住些日子。”

    “邱公……祖父在上,受孙婿一拜。”

    姬轩眼神激动,京州战局实则不利,他顾不得与二位夫人告别赤手空拳跑出太尉府,往城南去赶。

    世子姬佑泽麾下御林兵日日暗中监察太尉府,见得姬轩跑出,几人迅速去报世子府,余者紧追不舍。

    到城南,遇城门守将阻拦,民众喧杂之中杀出一人一马,黑甲长枪,抬手间打退无数守兵,一把拉上姬轩坐在马后,城门欲关,沐无言张弓搭箭,两矢连发,瞬息间射断两侧绳索,迅速离开凤安城,数十名御林兵追击根本赶不上沐无言,眼睁睁看着姬轩离去。

    “闻神弓将军刘如诗百发百中,吾观无言箭法只怕不下此人。”

    “公子过誉,他日攻梁,刘如诗是小,直取朱买臣方为首要。”

    “好!不过眼下京州事宜为重。”

    “公子放心,京北旱灾,诸位将士相互配合百姓安稳,赈灾钱粮,我已命福同兵假传王旨押运,虽是风先生仿造确实九分真不曾受得阻拦,邯州府库各方调济,灾难已平。”

    “甚好!此事谁人问责,吾来承担。诸位两地协调能将此事办妥也是大功一件。”

    “多谢公子赏识。”

    如此举措,放眼九州诸国,不奏君王,先斩后奏乃是大罪!虽是事发突然,这姬轩竟轻言担责?如此首领,只怕未必不能成事!

    “如钰前营遇到的金洪是何人?竟如此勇武?”

    “末将也未听闻,不过阵前交锋,无言未尝不可为先锋。”

    “妙哉!此功便记廷之!”

    南元154年七月上旬,姬轩、沐无言领慕北骑军自上晋支援京州。

    同时,江国兵马调动,看准楚国征讨京州无暇顾及瑶州领土之际,发兵十五万。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