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4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4集 (第2/3页)

你内心当中发芽了,有一点生机了,这个是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就是一个种子的发芽。

    这个五根,就是它不但发芽了,它生起一个坚固的根,牢牢的在地上安住。就是这个时候,你对四念处的信心,精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在你内心当中已经生起了一个根,根深蒂固了,不容易拔除,这四种智慧在你内心当中,已经不容易消灭了,这五根。五力就是进一步的生起茎跟叶,这个茎就是树干,还有这个枝叶,这是五力,那当然更有力量了。

    七菩提分就是开花,就是枝叶开始开花了,有这个花香了,这是见道位,你已经能够闻到圣道的功德。八圣道分就是结果,当然是先开花再结果的,就是有水果吃了,能够享用大般涅槃常乐我净的功德。这个就是《大智度论》以一棵道场树,就是一棵树的整个生长过程,来比喻七科道品。我们也可以从这样的过程,知道整个七科道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看《讲义》第四十页。蕅益大师的一个「料简」,作一个差别的说明。先「料简四教」,把四教的差别相加以说明。

    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这个「道品」,假设我们是依「生灭四谛」而修。这个四谛,它是在讲一个因缘所现的相貌。我们说真谛、俗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从真谛的角度,从我空、法空的真理来观察:这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从因缘上观察,它就必须建立染净的因果,亦名为假名。所以这个四圣谛的苦集二谛,是讲杂染的因果;灭道二谛,是讲清净的因果。所以这个四圣谛就是讲缘起。

    这个「藏教」的人,对于四谛的看法是生灭性的,因为藏教所禀持的真理是我空、法有,他认为生命体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但是染净的法是真实存在的。就是生死跟涅槃是不可能共存的,没有「生死即涅槃」这回事情。换句话说,生死跟涅槃是互相对立的。涅槃的法生起,生死就不存在;生死的法生起,涅槃就不存在。所以他对四谛的认识是生灭的四谛,一个法生起,另一个法是灭掉,互相递夺的,这个藏教对四谛是这样的看法。

    「通教」人对「四谛」的看法是「无生」,因为通教的人是根据般若的思想,他认为我空、法也空。所以染净诸法在法空的思想来观察,这个生死、涅槃都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无生」,就是说「法本不生,今则不灭,是寂灭义。」什么是通教对寂灭的看法呢?就是「法本不生,今则不灭」,它从来没有生起。生死这个法,从以前到现在没有生起。怎么会有呢?它是如梦如幻,它是一种虚妄相,涅槃也是虚妄相。所以这个通教人对于染净因果的看法是「无生」,认为这两个都是如梦如幻。当然如梦如幻,生死、涅槃就可以统一起来,生死即涅槃。所以这个就为未来大乘思想铺路,为后来铺路。

    「别教」对「四谛」的看法是「无量四谛」。因为前面两教的四谛法,完全建立在业感缘起;这个别教的四谛法门,它有业感、也有心识,它说这个心有阿赖耶识(业识),阿赖耶识能够受业力的熏习而有变化。当我们创造了杂染的业,阿赖耶识它就变化生死的境界出现。当我们栽培无漏戒定慧的业来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出现了涅槃的境界。这当中有业、也有心识,这是「无量四谛」。

    这个「无量」就是无量的差别,它这个四谛法门,苦集有无量的差别。前面的苦集,但讲三界的生死,三界的因果。到了别教的四谛法,这个苦、集二谛是通植九界的因果,就是九法界都是苦,是不随顺真如佛性都是苦。这些苦是怎么来的呢?是无明妄想而来。集,包括三界的烦恼,也包括界外的烦恼。所以这个别教的四谛,在观察染净因果,就看得更广大,这个范围更广大,看到十法界的染净因果。

    「圆教」的是「无作四谛」,就更高明了。因为前面的藏、通两教,是约业感。别教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当中也包括了业力、也包括了心识。这个「圆教」完全是讲心,不讲业,讲当下。这个「无作」两个字,你要弄明白,才能够知道圆教的看法。什么叫做「无作」呢?就是整个染净的因果,完全是称性而起的,没有一个造作者。说怎么会有死呢?因为真如在迷,一念的迷,生死浩然。怎么会有涅槃呢?一念的悟,轮回顿息。就是都是一个真如本性,离开了真如本性,没有其他的东西。所以这个圆教对于染净因果的看法,那是非常微妙的,就在你一念之间。

    说你现在一念之间颠倒了,你就是在生死了;你现在能够受持《法华经》,能够观察诸法实相,你这个时候就是涅槃。我现在这个果报体还是生死,不是,你就是涅槃。当然它这个地方也有阶位,你这个涅槃是什么涅槃呢?名字位的涅槃,你已经是入了名字位涅槃,或者是相似位、观行位、分证位、究竟位,它有六即。虽然你是名字位的涅槃,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你已经有涅槃的气氛。因为你假借语言文字去观察诸法实相,这个时候,你已经慢慢的在背弃你的无明妄想。

    所以圆教人对生死涅槃的看法,完全依止现前一念,他不谈过去、也不谈未来,你过去造了什么业那不管,去看当下,当下的念头,现前一念心性。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法门。

    在天台修假观,一念三千,就是你一念三千,你一念在迷,三千都是颠倒的。十法界十如是,你所现的境界都是颠倒,都是颠倒相。一念的悟,三千都是清净的。所以圆教的思想,它真如所变现的法是不能分割的,一念的迷,全体在迷,全水成波;一念的悟,全波即水。他对法界的观察是全面性的。贪为法界,你种了贪烦恼,虽然你去造善,一切法趋贪,你整个布施、持戒都带了贪的气氛。所以圆教的思想,它这个观心法门是很妙的。而事实上这样的一种观察方法,是最合乎真实相的,最了义。这是圆教对于四谛、对于染净因果的建立,他认为就是你一念心所建立的。

    料简四土

    这个四谛就是有这样的差别。这样的差别,我们就会问:我们到了极乐世界,那么多的鸟在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演说四谛法门。到底它为我讲的是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还是无作四谛呢?到底跟我讲什么四谛呢?这当中蕅益大师有说明:

    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

    这个「藏教」的生灭四谛,它是不了义,是「半字法门」,这个字写一半,就是它要表达的意思不圆满。「净土」的果报体,它的烦恼、邪见比较「轻」,本来「似不必」使「用」,因为净土法门是大乘善根界,怎么会讲小乘藏教的生灭四谛呢?但是有一种情况是例外:说你过去生是修「小」乘的法,你不断的熏习小乘的思想,后来你回小向大了,往生净土;但是你小乘的等流习性很强,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白鹤、孔雀、鹦鹉、舍利,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它也会说生灭四谛的法门,因为你的根性是这样子。

    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

    这个「通」,智者大师解释说:通前通后。说这个无生四谛的法门,他如果是钝根人,就通到前面的小乘思想,就入无余涅槃;如果是大乘的善根人修这个无生的四谛,就能够通于大乘的大乘法门:这「三乘共禀」的。「同居净土多说之」,藏通两教,假设我们在凡圣同居土,那我们很多人会听到藏通两教的四谛法门。

    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

    前面的「通」是通前通后,这个「别」教是别前别后。这个法门很特别,它别于小乘,别于业感缘起;但是也别于后面的圆教,完全是讲一心的缘起:它融合了业感、也融合了心性,叫「别」。它是「独菩萨法」,它不共小乘的,「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同居土、方便土经常会有这样无量四谛的宣说。

    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

    「圆」教的无作四谛,它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有这种「利根」的人,他在任何的「四」种「净土」都有可能听「闻」到。我们在娑婆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辛苦一点,把《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的思想,好好的研究。等到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跟其他的同学就不一样。就是你一去,这些鸟音法利,直接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直接讲圆教的法门无作四谛,现前一念,当下就是,狮子奋迅,就是直接的趋向于大般涅槃,直接成就初地乃至八地。所以我们能够在因地的时候成就圆顿种性,这件事情非常重要。

    就是说你要去台北,你依止什么车很重要。你坐的是羊车、鹿车也可以到,但是慢;你开大白牛车,你一下子就到。就是说你对四圣谛的理解,你是如何去理解四圣谛的?这件事情很重要,就是你的智慧很重要。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