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7章 圣上垂询直隶水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107章 圣上垂询直隶水灾 (第2/3页)



    忠怡亲王微笑道:“此言虽质直,理却无谬。易哥儿年少,且临时应对垂询,便能虑及于此,诚为难能,亦可见其对圣上关切之心。”

    泰顺帝点了点头,对忠怡亲王问道:“然则?何以应急而安民心,速复秩序?易儿可有策?”

    忠怡亲王神色肃穆地说道:“易哥儿陈四策以应急。”

    “一者,开仓赈济,急调直隶常平仓、义仓存粮,设粥厂数百,以‘每日人给米一合’之规施赈;二者,寓赈于工,征募青壮灾民疏浚永定河下游,日给米一升、钱五文;三者,修涿州至通州官道,立‘泰顺元年钦命工赈碑’,以宣皇恩;四者,严惩贪腐,有官克扣赈银者,严治之。

    “易哥儿言,若此四策得行,大规模民变可免,灾民安置率高,死亡率低,次年粮价回落,春耕恢复率亦高。”

    泰顺帝点了点头,心中已感到满意,嘴上却故意道:“皆非奇策。”

    忠怡亲王笑道:“虽无奇策,然易哥儿临时应对垂询,思虑便如此周至,足见其天资卓绝。也由此可见,此前他先后献策清查钱粮亏空、改良京通官仓,大抵皆其自思自筹。”

    泰顺帝闻言默然。

    忠怡亲王正色敛容,道:“易哥儿再三陈情,此番直隶若遭水患肆虐,当以‘寓赈于工’为赈济首务,此乃万全之策,不可轻忽。”

    泰顺帝眉峰微蹙,沉吟道:“你以为此策如何?”

    忠怡亲王毫不迟疑,朗声答道:“臣弟深以为然,寓赈于工实乃赈灾良方,当大力推行。”

    所谓“寓赈于工”,意思是将赈济融入工程,其实就是“以工代赈”。

    只是,自古至今都没有“以工代赈”这种表述。

    大庆常用的表述是“寓赈于工”。

    大庆早就采用“寓赈于工”这种赈灾方式了。

    景宁朝的治河名臣荆辅在治河时就大规模“雇募灾民,日给银米”,景宁帝也曾谕令“饥民附漕船就食,寓赈于工”。

    但“寓赈于工”在大庆并非常备救灾手段,并不兴盛,景宁朝年均才实施1.2次,也就是说,平均一年才有一次“寓赈于工”的项目。

    现在姜念则建言,一旦直隶发生严重水灾,当以‘寓赈于工’为赈济首务,大力实施。

    ……

    ……

    这日上午,当忠怡亲王在畅春园澹宁居向泰顺帝细禀姜念救灾之策的时候,姜念则正站在东郊小宅院的正房檐下,望着如注的雨帘出神。

    但见他负手而立,眉间微蹙,心中暗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前世雍正时期,非但雍正元年夏天直隶省发生了严重水灾,雍正三年夏天直隶省还发生了更严重的水灾!”

    其实,关于如何救水灾,他还有更系统更深入的策略。

    只是,现在时机未到,还不适合拿出来……

    檐下滴水成线,姜念凝视着跟前洇湿的阶石,心中盘算着:“如果这个世界,泰顺三年夏天直隶发生了更严重的水灾,届时我便可将更系统更深入的救灾策略拿出来了。或许那时,我能亲自参与救灾!”

    姜念又在心中盘算着:“自我三月进京以来,不过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便接连‘闹事’,也接连献策,应当收敛了!待到明年,我便成年,便大婚,便迈入朝堂当值,届时再展示锋芒不迟。而在此之前,我当坚持勤勉习学!”

    ……

    ……

    不出姜念与泰顺帝、忠怡亲王所料。

    泰顺元年的这个夏天,直隶省确实发生了严重水灾。

    永定河、子牙河流域因暴雨泛滥,波及良乡、固安、霸州等十余州县,淹没农田约五万顷,灾民达三十万口。

    七月,泰顺帝下旨赈灾,并派官员督办河工。

    而泰顺帝的救灾措施,与姜念所献之策,完全一致!

    因这番救灾措施,此番直隶水灾,并未引起大规模民变,灾民安置率达80%,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次年粮价回落30%,春耕恢复率达70%,树立了泰顺帝勤政务实的形象。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