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自投罗网 (第2/3页)
已经成为了印度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人可以幸免。
“放心吧,印度不会崩溃。虽然在独立之初,它就是一个由无数的小叛乱团体组成的国家。
但有某种东西把它们维系在了一起,或许是种姓,又或许是文化、情义.其他什么的。总之,它没那么脆弱。”
“噢!老弟,这句话真妙,我得记下来。”卡维娅掏出随身的便签本,开始写字。
“这是访谈吗?”
“你走运了!本记者的第一次专访就交给了你,yaar。”
两人对视,然后哈哈大笑。
“说真的老弟,你一点都不像个印度人。我在国外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你知道吧,但你比我还像那个刚回国的人。”
“我能说什么?我天赋异禀?又或者我书读的太多,被父母教育的更好?”
“你还真别说,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不在乎种姓,却又出自印度教家庭的人,我很好奇。”
“我只是尊重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另外我自己也在或多或少的享受高种姓带来的便利。”
“我就是喜欢你这一点,老弟。”卡维娅认为,罗恩之所以受迪让、维拉杰、海拉、玛丽他们的喜欢,就是因为他懂得尊重且真实。
“你这么说很让人高兴,不过还是聊聊今天见面的事吧,我这几天一直在等你的电话。”
“你可真是个不解风情的混蛋,”卡维娅笑得咬牙切齿,“都在这里,你自己看吧。”
她整理了很多资料,有的是从报纸上裁剪下来的豆腐块,有的是手写的便签条,还有的甚至是复印下来的内幕消息。
罗恩给了她一个讨饶的微笑,随即低头看起了这些东西。
内容很细,一直追溯到了夏尔马纺织厂成立的背景。印度刚刚独立的那会儿,国内最先发展起来的制造业就是纺织厂。
数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由政府解决,穿衣服问题就交给了商人。服装对技术没什么要求,兼市场巨大,于是吸引了一大波人投身服装业。
短短十多年后,不仅成衣厂巨多,连带着上游的纺织厂也开始猛增。到了七八十年代,仅孟买就有两百多家纺织厂。
夏尔马的工厂大抵就是在那种大潮下诞生,吃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