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公对公 (第2/3页)
李家台子。
不但每年能靠着卖芦苇赚上一笔钱,苇海里面的鱼虾,也都能卖钱给村民们创收。
只不过,之前的鱼虾都是卖给县里的物资局,属于统购统筹,这么一来,价格上肯定要远比市面低。
可要是能……
“那是统购统销的物资,村里哪能说了算?”
李天明顿感无语,大伯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这胆量实在小了点儿。
“大伯,每年苇海里能打上多少鱼,县物资局的人谁知道?最近这几年,还弄个了定额,多打上来的,人家物资局根本不要,最后全都分给乡亲们了,我说的就是这部分!”
李学军这下直接听得愣住了,看着李天明,怎么也琢磨不明白,这个侄子的变化怎么会这么大。
以前的李天明就是个踏踏实实的庄稼汉子,可现在……
“大伯,您觉得怎么样?”
李学军没立刻回答,而是在心里盘算了起来。
照李天明这么说的话,这件事还真的可以运作一下。
只要能定额完成县物资局的采购指标,多打出来的鱼,卖到钢铁厂,既能给村里增加一笔收入,还能解决钢铁厂的物资供应问题。
这属于一举两得。
他现在这个后勤处物资科科长的位置,别人都以为是个肥差,可实际上里面的苦,只有他最清楚。
国家现在对各种物资都施行统购统销,管控的非常严格,分配下来的定额是多少,就是多少。
剩下的缺口只能自己想办法。
就比如市肉联厂,每个季度给钢铁厂多少斤猪肉,多少斤下水,都是有定数的,饶是李学军磨破了嘴皮子,也别想多鼓捣出来一两肉。
可钢铁行业的一线工人干的都是重体力活,没有充足的营养,根本顶不住。
工人顶不住,产量怎么保障?
要知道海城钢铁厂可是市里的重点企业,多少双眼睛盯着呢。
一旦计划产量无法完成,到时候上面就要层层追责。
别以为李学军管的是后勤,就没他的事,上个季度生产总结会的时候,就曾有人指出厂食堂的物资供应不充足,工人们缺少营养。
当时李学军可是挨了好一顿批,也就是他这些年在厂里的人缘不错,真要是有人死抓着不放,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没准就给他扣上一顶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坏分子的大帽子。
“有把握吗?我不是怕连累到我,是怕村里……”
“没问题!”
李天明打着包票。
“这件事学庆叔肯定支持。”
他没敢说李学庆已经同意了,村里有电话,李学军一个电话挂过去,到时候就得穿帮。
“合着这事就是你一个人的主意,学庆还不知道呢?”
李天明又递过去一支烟,给李学军点上。
“您得先给我一个准信,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