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九十章 西游记看过没有? (第1/3页)
…
在赵俣给袁倾城准备的,巨型农业研究基地,一个离民众居住区最远的角落。
赵俣带着李琳、麻晓娇、黄经臣、梁师成、童贯、李彦,以及一众研发人员、一众亲卫,在这里试验虎蹲炮和轰天雷。
虎蹲炮是明朝时期的一种极具特色的火炮。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与倭寇作战时,发现鸟铳虽准但力小,难御大队敌人,而佛朗机炮则过于笨重,难以扛行,移动不便,于是计划创造一种比鸟铳力大、比佛朗机炮轻且便于携带的火器,虎蹲炮应运而生。
这种炮造起来并不难,尤其是对于很了解铸造法和锻造法的麻晓娇来说。
更何况,麻晓娇手上有大量技艺精湛的各类匠人。
关键,还有熟悉古今中外各种武器的李琳帮忙拾遗补缺。
甚至可以说,麻晓娇和李琳他们造出来的虎蹲炮,应该强于历史上的虎蹲炮。
整体来说,虎蹲炮,炮身首尾两尺长,周身加了七道铁箍,炮头由两只铁爪架起,另有铁绊,全重三十六斤(折算为现代约21.5公斤),看起来如猛虎蹲坐,威风凛凛。
此炮是由熟铁制成,每次发射可装填五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一百枚,上面用一个重三十两的大铅弹或大石弹压顶,其射程不算远,大约也就三四百步,但也远超弓弩的射程了,发射时大小子弹齐飞,轰声如雷,杀伤力及辐射范围较大,能有效抑制敌人的密集攻势。
历史上,戚继光在南方平倭作战时,明军每五百官兵中配备三门虎蹲炮,可有效对付倭寇的密集冲锋。北方对抗蒙古贵族时,戚继光的骑兵营每一营两千七百人一般装备虎蹲炮六十门,当蒙古骑兵逼近时,先发射鸟铳等火器,再放虎蹲炮;双方近战时,明军摆“鸳鸯阵”迎敌,敌人撤退时,也可以追击轰击。
一些性能优越的虎蹲炮还能攻坚,在明军抗倭援朝时,就曾用虎蹲炮发射石丸或铁丸,对敌方的城墙等防御工事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当然,虎蹲炮最大的优势是轻便灵活,由于其炮管薄,既可以大仰角发射,又便于在山岳、森林和水田等复杂地形机动,能够大量装备在基层部队,基本上相当于迫击炮的作用。
至于轰天雷,其实就是手榴弹。
这个时代已经有轰天雷的雏形了,它叫“火球”(又称“火炮”)。以多层纸、布等材料包裹火药,点燃后用人力投掷,以爆炸时产生的火焰杀伤敌人。
北宋官修兵书《武经总要》详细记录了八种火球的制作方法,包括“引火球”、“毒药烟球”等,用于燃烧、烟雾或毒气攻击。
这些火球虽多以燃烧为主,但已具备手投弹药的特征。
而到了南宋后期,宋军已经开始使用铁壳包裹的爆炸性火器。
例如:外壳为铸铁,内装火药,通过导火索引爆的振天雷,其爆炸时铁壳碎裂为碎片,杀伤力显著提升,成为攻坚和守城的利器,常用于攻城时炸开城墙,或在野战中投掷至敌阵,造成集群杀伤。
李琳和麻晓娇搞得轰天雷,直接把纸、布等材料变成了铸铁,又给它安装了木柄,利用杠杆原理延长投掷距离,使其直接进化到了手榴弹。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放大轰天雷和虎蹲炮的威力,李琳直接搞出来了最佳配比的颗粒状黑火药和做发射药用的栗色火药。
换而言之,这虎蹲炮和轰天雷已经是真正的大杀器了。
不过,在此之前,由于虎蹲炮和轰天雷跟火药是分开研制的,二者还没有合体过,谁都不知道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
可话又说回来,赵俣能看得出来,李琳很有自信。她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匠人按照她所说的方法往虎蹲炮和轰天雷中装火药。
装完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