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八章 耶稣也留不住他们,朕说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八十八章 耶稣也留不住他们,朕说的! (第2/3页)

之便获利,那下面的官员也不可能通过打点就把自己之前赖下的大窟窿补上。

    接着,赵俣又用上了张纯给自己出的第二招(实际上是雍正的第二招),新官查旧官。

    赵宋王朝不是冗官吗?不是大多数官员都没有实职吗?

    赵俣让章惇保举一个品德高洁的人担任吏部尚书,与新党温和派干练官员李清臣、“老实人”苏轼一块对没有实职的官员进行重新考核,从中筛选可用人才。

    等这些人才筛选出来,让蔡卞亲自带着这些人下去查贪腐,只要查到了,这些人就立即代替那些贪官的岗位。

    当然,为了避免这些官员为了当官而诬告诬陷,要严格执行诬告陷害反坐。

    官官相护早就成了官场的顽疾,新上任的官员往往会帮前任补窟窿,然后自己又留下一大笔亏空,让下一任官员接着补,这就导致了贪污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窟窿的地方越来越多,窟窿也越来越大。

    但如果后任是来查前任的账的,自然不会为前任打掩护,因为那样倒霉的还是他们自己。

    所以,在雍正这招之下,贪官就无所遁形了,只能低头认罪接受处罚,而且新上任的后任不会再给他们补窟窿,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再为前任背锅,于是就连他们的前任,甚至前任的前任有贪污挪用,都逃不掉最终的惩罚。

    当然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为这个时代交通并不发达,朝廷派下去查案的人,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到达地方,在这期间内,那些贪官有可能会听到风声,然后想办法补救。

    如何补救?那就是去向当地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借钱来补足亏空。

    一般来说,当地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和官府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彼此已经形成了利益链,对于官员的求借,他们定然不会拒绝。

    而如果当地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能够顺利帮官员度过难关,那日后定会得到更多的补偿。

    对此,朝廷可以直接下旨,不论是谁借钱给官府,都直接充公,简而言之就是让你有借无回。

    你别怪朝廷心黑,既然你想投资官员,那就要有血本无归的觉悟。

    而且,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对于这些贿赂官员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也要一查到底,让他们把吃国家的东西全都吐出来,而且还得变本加厉地吐出来。

    总之,赵俣提出,他们要坚持实施三步走,也就是,先是罢官,然后索赔,最后抄家。

    ——罢官查出亏空后,勒令限期内补齐,之所以是在罢官后再索赔,是避免一些官员用搜刮百姓的方式去弥补亏空。

    赵俣认为,稽查之中,无论涉及到什么人,都绝不宽待,不论曾经立下过什么功劳,都坚持功是功过是过的原则,只要是参与了贪污,欠了国库的钱,就一定要索赔,就连曾经因为他们做官而得到过好处的亲戚们,也必须清算。

    另外,设立密章制度强化监督,也就是扩大密章的使用范围,允许各级官员直接向自己秘密奏报,包括举报同僚贪腐行为。

    ——这种制度能打破官僚层级的信息垄断,使赵俣能更直接地掌握地方实情,也能让赵俣控制各级官吏胡作非为。

    当然,事情也不能做得太绝,如果官员限期补足财政亏空,可以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甚至可以不惩罚,否则严惩,抄家补缺。

    还有对贪腐官员处以重刑,并实行连坐制,上司需对下属贪腐负连带责任,倒逼官员互相监督。

    其实,最开始时,按照赵俣的意思,砸司马光他们那十三个储蓄罐就行了。

    可张纯说,如果为了钱就把大臣当成储蓄罐来砸,会让赵俣名声受损,向太后也劝赵俣慎重处理此事。

    而如果是惩治贪官,则既能达到自己清算司马光这个讨厌的家伙和搞钱的目的,又能不留下把柄。

    关键,这么一搞,没准未来一段时间内,赵宋朝廷都不会太缺钱了。

    而且,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冗官和冗费的问题。

    至于那十三个人,肯定会成为重点打击对象,总之,‘他们朕吃定了,耶稣也留不住他们,朕说的!’

    当然,这些都只是赵俣和张纯的想法,至于到底能不能行得通,赵俣还得跟既是坚定的变法改革派、还道德高尚的章惇和蔡卞商量。

    让赵俣真不知是好还是坏的是,自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