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第2/3页)
一次感叹这个时代物价的便宜。
生鸡蛋一毛钱能买两个,豆腐皮两毛钱一斤,肉也不过一块多一斤,骨头内脏更加便宜。但是将这些东西卤熟了,价格也不能太贵,高了在村里可是卖不出去的。
卤蛋定价两毛钱三个,豆腐皮三毛钱一斤,面三毛钱一碗。至于肉,定价一块五一斤,不过村里人鲜少有人吃肉,秦安平意思是少做一些。
没几天秦安平就将锅碗瓢盆一应厨具购置完毕,许芳华在记账的时候忍不住赞叹,真是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实惠的东西了。
期间秦嫂子也带着许芳华去了邻村,这个村有家豆腐坊,祖传的磨豆腐手艺。村里人有想改善生活的,就拿着豆子来他家换一块豆腐。
豆干和豆腐皮工艺复杂用料讲究,价格贵,他家基本上都是逢年过节才做一回。谁家坐席面需要提前预定,秦嫂子也不知需要什么样的,于是就带着许芳华过来亲自看。
到了地方两人说明来意,女主人端出来几样自己家留着吃的豆制品,不但有豆干、豆腐皮,竟然还有腐竹。中午两人还在这家蹭了饭,又喝到了豆浆和豆腐脑。
临走之前,许芳华在这里定了五斤豆腐皮,五斤豆干。豆腐坊的主人家姓李,家中只有男主人李和风一个壮劳力,几个孩子还没长大。爹年轻的时候伤着了,不能干重活,平常可以推着板车帮忙送货。
第二天,李老头早早的就推着板车将定得豆皮豆干和一罐豆浆先送来了,豆浆是许芳华特意要的。这个年代奶粉还没有普及,弯弯一看明显就是营养不良,个头也比同龄人矮小,许芳华想着让她多喝一些豆浆,补充营养长个子。
李家人实在,许芳华已经定了这么多东西,豆浆也没多少本钱,就当是送的。
现在不时兴什么开业庆典,许芳华和秦嫂子的面摊也就静悄悄的开张了。许芳华提前烧了几大锅的水,将餐具烫了又烫消毒杀菌,又清洗了几遍,两口大锅也用猪皮油重新开了一遍。
靠里面的大锅中放着卤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