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44苦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44苦难 (第2/3页)

这么多,内部人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切割不开的。

    张克的辽宁政府中,有太多人和李鸿章北洋集团有交集渊源的人了。军队原来最早的弟子是宋庆部,军官是北洋武备学堂,有淮军北洋的影子。

    虽然真正上年纪的淮军老人不多了,但确实有不少军官长辈的关系,相互联络的太深了。

    张克和袁世凯之间也开始了通信往来,互相试探。

    袁世凯不用说了,就是要掌握最高权力。

    问张克是什么想法?张克也不掩饰,直言己要救国,可以先让袁世凯先上台唱戏,但如果不行,自己将来必取而代之。

    袁世凯毕竟比张克大了10多岁,其实此时正是壮年。人中龙凤,心中豪迈之气,宰制天下的愿望,那是非常强烈的。

    看出张克不居人下,将来或有一战。

    觉得现在也许是机会,内外夹击,扫平辽宁。

    但部下幕僚都不赞同,劝说袁世凯,张克的军队也是脱胎于新军。山海关到锦州,一条铁路直线狭道层层布防,早有准备,进攻实在是困难,兵力紧张,一时进攻受挫,僵持在那里?将来怎么收场?

    形式就是这样的形式,关外和关内开打,必然是两败俱伤。

    不如同出北洋,相互之间做个安稳的邻居便罢了,先分头收拾局面,将来回头再说。

    开春之前,终于传消息过来。让东北的2万北洋军入关。

    北洋军既然撤了,那剩下的3万八旗军,自然不是对手。

    要防止北洋的军人路上出意外,变卦。要求分批撤退,一批人3000,一批人3000,每两三天出发一批,到抚顺坐火车,中间不下车,直接调到关内,去帮助袁世凯稳定地方。

    他们本来就是关内招募的壮丁,又有没有融入辽宁的军屯系统,没有在本地落下根来,张克招揽,也没有留下多少。

    剩下的八旗,见局势都定了,大势已去,溃散的溃散,投降的投降,到了4月份就攻入了吉林,下半旬就派人和北洋交接,开始接手北方战线,换防剩余北洋部队。

    随着八旗的平定瓦解,有不少愿意继续当兵的,留下不说。

    一视同仁但要讲规矩,当兵待遇也是不错的。不愿继续当兵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