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变化 (第2/3页)
在这个时空,为什么可以相信袁世凯?会力主在东北进行反八旗战争。全力的挑起大梁,而不担心反叛?因为相信袁世凯是一个聪明人,他在政变之中,已经背叛了皇帝。背靠慈溪的中央存身,慈溪的清廷中央又在持续的衰落,如果随着慈禧落幕,光绪上台,无论如何他都会被政敌配合皇权,打下台去。
到了那时,生死两难。
面对这样的困境,有机会拼一把,找新大树,他怎么会不抓住呢?
所以作为北洋集团中,现在军力最强的部分,必须要对袁世凯进行压制。就要把光绪皇帝,重新搬出来。
袁世凯此时凭借庞大的军力,北洋集团优势,对于光绪的畏惧也会消逝。局面已经不一样了。
如果可以直接顺势推翻清廷,作为北洋第一大军力,他毫无疑问可以顺着这股力量再向上攀登。
在李鸿章故去之后的时代,登上权力巅峰的宝座,这绝对是他的最佳路线图。
光绪上台,毫无疑问还是维新变法那一套,会逐渐的变成虚君制度,随着满清皇权对东北的失控,现在中央还有多少皇权派?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把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身上。来祈求为国家完成变法的人,自然是有的。
在不断在行动,开拓洋务新时代的北洋集团也是有人在期待的。
皇权派最后的余光,就落在慈禧身上。慈禧会怎样选择呢?
皇权派的力量抛弃慈溪,然后把希望寄托在光绪身上?但寄托在光绪身上又如何呢?光绪的路线注定了会被架空。
在失去东北之后,只会被更加容易,更加决绝的架空。由实权变为虚君,他们这些皇权的依附者哪里有位置?新时代没有他们的船票,只能被动依附慈溪,或者接受局面,依附光绪然后求平稳落地,前提是不被光绪清洗。
慈禧发动政变,干掉了光绪的改革派之后,作为改革派出现的北洋集团在东北发动内战,击败慈禧的传统中央皇权之后。慈禧的想法已经不重要了,作为中央皇权丢失的罪人,她已经无力掌控局面了,不过为自己残延生命罢了。
光绪皇帝必将走向前台。要马上推翻光绪皇帝?还是顺水推舟以皇帝为核心,进行改革变法?平衡各方势力,稳住局面,徐徐图之?
除了袁世凯这样局势对他不利,又有野心的人外,这无疑是符合大部分人想法的。有时候平衡和稳定对于当权者来说才是最好的。
而混乱会导致权力的不稳定,变成野心家的阶梯,旧日当权派的末路。
北洋的势力已经足够庞大,在进而掌握中央,那是所有地方实力派,都不喜欢看到的。
在经过漫长的宫廷斗争之后。
李鸿章终于撑不住了,和北京协商让南方的张之洞来主持中央。
清廷、慈溪,光绪和北洋洋务派都可以接受,妥协。地方派也比较安心。
对李鸿章来说能平衡袁世凯的势力膨胀。也能给张克发育的时间,将来的事他就管不了了。
各方面都过得去,家族已经立在了不败之地。
袁世凯凭借庞大的关系,自身军队的拉拢价值,在北洋和清廷之中来回串联。
光绪也从软禁中出来了,康良维新派又开始回国,聚集到身边,还有部分皇权派,光绪也在拉拢袁世凯,但袁世凯那么干的臣子不信会有好下场,不会相投。
慈禧还是在中央给他拉一把,为慈溪自己留条后路,以防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