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5市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15市场 (第3/3页)



    清朝每年都是贸易逆差,国内有些人没有白银,但还是想要西方的货物,那怎么办呢?

    开始出口粮食,生丝和豆饼这些原材料。

    随着原材料的出口开始占据大头,而随着原材料的外流,铁器也开始变的普遍,粮食的产能开始增加。

    农业随着铁器普遍低廉,外国种子的传入,技术提升,人口增加。但没有新的土地,人口开始剩余,只能闲着饿死,或者通过更多劳动,以求活命。

    中国出口的生丝,转口到英国、印度,通过近现代的纺织机器,纺织成布,然后再销回清朝。

    中国生丝的生产开始扩大。传统的家庭纺织,补贴家用的小农纺织业,开始在外国工业布的冲击下消亡。农民开始进一步陷入贫困。(写到这里,想到了印度,只能说太像了)

    想过好生活,享受享受,买外国货。

    买外国货,那只能请农民死一死了,把吃的拿出来,给老爷买点好东西用用,反正人口过剩了,不缺人,饿死,累死再多的人,还可以生出来。

    占据土地的人,享福了,市场规律,大家都饿,土地升值了,出粮食。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兼并开始。

    饥饿程度一路上扬。

    富农,能自己干绝对自己干,铁器需要时一定买,像前文,十人活7人干,那买的不是铁,是三人的口粮结余,唯一头疼的是,儿子多,地怎么分,每人的地都比自己少,再下一辈呢?

    诶?张克祖父在沿海,然后内迁,买地,怎么有点对上了?

    先人本意何为?亦不可考。我只能根据历史,有所猜测了,真事。

    内陆地区越是交通不便,受到洋货的冲击就越小,成本高,价格高,高到,小农生产成本,低于先进工业品。

    技术不能和外国的竞争是劣势,但是本地生产,人力便宜,运输便宜,是自己的优势。要扩大自己的产品竞争优势,尽量向内地,偏远地区,离海边列强交通越发达的地区,销售网络越成熟的地方,越远越好?

    所以下一步靠铁路,从北京一直向内陆进发,降低成本,沿途售卖铁器,打开销路,是最优解?

    关节在于独霸内地,独霸铁路,垄断商品销售网络,运输成本的独一档?

    借内地市场,销售回款,加大投资,缩短技术差距。目标是垄断本地市场,把外国货挤出去?

    能做到,对手一定干不过自己,注意对手出盘外招,直接武力消灭自己?

    张克有点睡不着了。

    知道和日本迟早要打一仗。但是日本还没打东北,列强和日本为了市场竞争,先把自己给消灭了?那怎么办?那自己做的这一切,不是为对手做嫁衣吗?替对手架设销售向内地的网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