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诸葛薨,顾烨起势(求月票) (第2/3页)
天气之下。
这可是一件十分遭罪的事。
足足过了近一月的时间,他才将此事彻底定下。
——决定以黄河主流为始,先铸引水渠与蓄水池,保证水源的充足。
七月末,此事正式开工。
这注定是一件能够青史留名的大事。
也正是因为顾氏的出现。
百姓们也是从一开始面对天灾的手足无措,极为提前转变成了如今这般敢于逆天改命。
诸葛亮始终都坚守在赈灾最前线。
任谁劝阻都没用。
而最关键的是,他一边在守着赈灾,同时间也在关注着大汉的朝堂。
他似乎已经习惯了劳累,就不可能闲的下来。
此事注定无比艰难。
以科学的角度来看,在高温且人口密集的情况之下,就更会滋生细菌方便传播。
其实顾易这一次已经为大汉带来了很多的改良手段了。
饮用沸水、石灰杀菌等各种在当前能够使用的手段都在其中。
但防疫杀菌这种事——
在当前的这种情况之下,就不可能做到极致。
尤其是在兖州当前这种情况之下。
疾病还是逐渐升起。
诸葛亮深知此事的严重性,立刻便开启了大规模的隔离。
但这种事一旦升起就不可能轻易结束,尤其是在挖渠这种人口密集的区域。
疾病越来越多。
最关键的是——虽然诸葛亮已经万般小心。
但他的身体似乎是真的太差了。
抵抗力不足就一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虽然他已经将隔离做到了极致,但终还是被染上了疾病。
多年掌控朝中的极致消耗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爆发了出来。
工程尚未过半,诸葛亮便直接倒了下去。
这是谁都未曾想到的意外。
也好在诸葛亮此行带来了不少人,其中也有顾氏第七代子弟。
虽然这些人于天下的声望还比不过诸葛亮这个丞相,却还是能挑起大梁稳住赈灾之事。
但一层莫名的阴霾还是在众人心中浮现了出来。
很多人想让诸葛亮返回洛阳。
但以诸葛亮的性格,他又岂会离去?
且不说他还能不能撑住。
若是将这疾病再次带回洛阳,那他可就要成为大汉的罪人了。
他又岂能如此?
此事迅速便被传回了洛阳。
当听闻此事之后,刘禅彻底的慌了。
他几乎将朝中的太医全都派了过去,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治好诸葛亮。
但顾易却十分的清楚,这注定是枉然。
以那种程度的隔离还能感染。
便足以说明诸葛亮的身体到底有多差。
多年的操劳,早就已经掏空了他的身体,这一次的疾病只是诱因,会让诸葛亮身体之中的隐疾完全爆发出来。
这种情况别说放在当前的大汉,就算放在现代都是一件难题。
又怎么可能逆转?
冠军侯府。
顾易看着眼前刚刚完成的《改革奏疏》,不由得便轻声呢喃了一句: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他操控着顾烨摇了摇头。
旋即拿起这份奏疏,便直接走了出去。
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是时候来给大汉一些震撼了!
无形的巨浪几乎瞬间便在洛阳城之中升了起来。
仅仅一日,此事便传遍了整个洛阳。
以当前大汉的朝廷配置,这些人又岂会察觉不出来官员考核制度之中的漏洞呢?
而且别忘了.钟会早就已经插手其中了!
当看到顾烨所提出的改革之举后,对于整个朝堂所带来的震撼实在是难以想象!
群臣们顿时便开始了议论。
而这一次——
顾易更是操控着顾烨参与其中,借着他的嘴来回答各种问题。
听着那一个个答案。
朝堂内的群臣也是立刻领会到了其中的核心,更是对此惊为天人。
虽然顾烨在此之前便已经改革了赈灾。
但所有人都本能的以为这其中一定是有着诸葛亮的帮助与点拨。
可这一次不同!
诸葛亮于顾氏第七代子弟全都再外!
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这也说明了很多东西!
顾烨的名字立刻响彻了整个洛阳。
当然,这种事自是不会轻易直接定下来。
刘禅这些年来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成长,但他也不会直接自己做决定,立刻便将此事送往了兖州。.
兖州。
诸葛亮病的越来越重了。
强烈的虚弱感时刻都在折磨着诸葛亮,让他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
最关键的是——
为了避免传染,诸葛亮更是不准他人来见。
唯有一个愿意陪着他赴死的下人时刻照料着他。
哪怕就算是到了这种地步,他仍是在关注着当前的局势,借旁人之口来传达赈灾之事的进展。
“丞相.”
再一次说完了赈灾之事,看着床踏上奄奄一息的诸葛亮,那下人的脸上满是悲痛之色,直接便跪了下来:“咱们回洛阳吧。”
他满脸悲痛之色,滴滴泪水不断滑落。
闻言,诸葛亮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双眼通红,整个人的状态极差,仿佛随时都会油尽灯枯。
“回洛阳?”
诸葛亮轻声呢喃了一句,又微微摇了摇头:“我回不去了。”
这一瞬间,他忽地就想起了当初他去见顾琛时的一幕。
却没料到时隔多年。
他竟然会说出和顾琛一模一样的话。
“丞相.”下人脸上悲伤之色更浓,似乎还想再劝一劝。
但诸葛亮却直接开口打断了他,声音虚弱的交代道:“告诫他们,万万要做好一切准备,决不能让赈灾的灾民们饿着肚子。”
“要注意好蓄水池的修缮.也要注意好病者的隔离”
这几乎算是诸葛亮每天都要交代的细节。
但还未等他说完。
就在这时,一道急切的脚步声忽然传来,停在了帐外。
“丞相,洛阳急报!”
闻言,诸葛亮的表情瞬间一变,眼神之中闪过了一丝慌乱:“可是洛阳出了事?”
下人不敢犹豫,连忙起身走到营门前开口问道:“何事?”
外面的甲士并未多言,只是将奏疏递了进来。
下人自觉的拿着奏疏走到了诸葛亮面前,打开奏疏通篇诵了出来。
“当今选官之制科目繁杂”
“小子以为可分设秀才科;明经科;进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