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章 顾琛薨 (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5章 顾琛薨 (求月票) (第2/3页)

启。

    其实按道理而言。

    大汉早都应该再次选官了,是顾琛将此事推后了整整三年。

    普通百姓与世族子弟的差距太大了。

    在如今还不缺乏官员的情况之下,让出时间就是为了让百姓追逐到世族子弟的脚步。

    他需要让百姓们看到确实落地的希望。

    也唯有如此,才能让百姓更加的认识到这一项制度能够带来的好处。

    对于这次的选拔官员,顾琛亦是极为关注。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当前大汉制度的核心。

    同样也是因为,顾琛也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身体变化。

    哪怕没有任何病症。

    但精力上的衰退仍是十分的明显。

    除了要看这一次选拔官员的结果,顾琛亦是打算利用这次机会为刘禅留下足以信任的官员。

    ——虽然他一直在外。

    但是顾琛对于朝堂内的情况亦是心知肚明。

    诸葛亮事无巨细的性格会将朝堂之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告知给顾琛。

    而且对于朝堂内的大臣而言。

    顾琛亦是早已接触过。

    他于人心上的判断,甚至都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顾熙。

    无需回到洛阳。

    他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出很多官员。

    轰轰烈烈的官员考核于大汉各州升起。

    或许是因为顾琛刚刚清扫过一遍隐藏于大汉四地蛀虫的关系,四方官员根本不敢有半点的徇私舞弊。

    整个考核都是极为的严格。

    最让人关注的自是京畿。

    “初学”的发展如今距离铺满整个大汉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四州的考核结果被迅速送到了洛阳。

    洛阳。

    刘禅坐在龙椅之上,整个人眉头紧皱,看着手中的答卷,犹豫了良久之后还是盖上了那专属于天子的大印。

    这时,诸葛亮匆匆走了进来。

    在看到这幕时,表情顿时微微一变。

    “陛下。”诸葛亮神色凝重,朝着刘禅拱手一揖,面上带着几分无奈,问道,“此举万万不可,您怎能如此行事呢?”

    刘禅平日里对朝堂政事甚少上心。

    今日听闻陛下竟索要了一名普通百姓学子的答卷,诸葛亮心中已然猜到了几分陛下的意图,可终究还是来迟一步。

    “丞相。”刘禅轻轻放下手中的答卷,眼眸之中满是哀伤之色,“朕……”

    “朕不过是听闻尚父对此次科举之事格外关注,想让尚父听闻此事后,能心生欢喜。”

    虽说已贵为皇帝多时。

    但刘禅讲出这番话时,神情之中仍带着几分孩童般的纯真。

    他是听闻诸葛亮与朝中大臣谈及顾琛对此次科举中寒门学子的留意后,才萌生出这个念头。

    刘禅实在不知能为顾琛做些什么,只觉得这般做或许能博尚父一笑。

    听闻此言,诸葛亮眼中的无奈之色愈发浓重。

    他又怎么可能想不出刘禅此举的缘由呢?

    但此举事关大汉官员考核的公正性,又岂会让顾琛开心呢?

    诸葛亮沉默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向刘禅细细阐述起了这其中的利害。

    这一次的考核却有普通百姓子嗣入选。

    但相比于世家子弟。

    他们其中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虽然顾琛已经推迟了官员选拔,但这其中的差距也不是这些普通百姓短时间能够追上的。

    大汉现在虽然还没有具体的状元、探花等划分。

    但根据考核的不同。

    官员分配的位置亦是有着不同。

    若是才能不足被划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那所能够带来的影响可就不只一点了。

    刘禅听得极为专注,待诸葛亮言罢,他脸上瞬间闪过一丝慌乱,连忙摇头道:“朕绝无此意。”

    话至此处,刘禅语气一顿,深深叹了口气,目光直直地望向诸葛亮,“丞相,朕一心只为尚父能展欢颜。”

    “尚父年事渐高,又常年征战在外,朕忧心……”

    刘禅并未将后半句话说完。

    但其中之意,已不言而喻。

    听闻刘禅这番肺腑之言,诸葛亮神色变得复杂起来。

    他望着眼前满脸悲戚的刘禅,长叹一声,再次向刘禅躬身一拜,感慨道:“陛下仁孝之心,日月可鉴。”

    “然若要使顾公安心,陛下唯有守护好社稷,让百姓安居乐业。”

    “也唯有如此,方能让顾公彻底宽心。”

    闻言,刘禅顿时愣住了。

    片刻之后,他认真的点了点头,随后便撕碎了那已经盖上了玉玺的答卷。

    诸葛亮再次朝着刘禅行礼,旋即才转身离去。

    他联合一众官员认真批阅了此次的答卷。

    随后更是安顿好一切后,听从顾琛的诏令赶来了扬州。

    夜。

    星芒璀璨,夜色幽邃。

    顾琛一边看着那一份份的答卷,一边听着诸葛亮讲述朝中情况。

    以诸葛亮的性格,他自不会隐瞒刘禅的所作所为。

    听闻此事,顾琛微微一愣,手中正在批阅的答卷不觉滑落。

    他微微抬首,面上神色复杂,喟然长叹道:

    “陛下果真是仁孝之君啊。

    诸葛亮深以为然,缓缓点了点头,目光紧紧盯着顾琛,神色凝重,稍作沉吟后,终是开口问道:“顾公,如今可有归京之意?”

    “归京?”顾琛轻声重复,语气中带着一丝怔忪。

    转瞬之间,他脸上浮现出一抹难得的笑意,轻轻摇头,神色洒脱,语气漫不经心却又透着决然:“我怕是回不去了。”

    “嗯?”刹那间,诸葛亮浑身一震,脸上满是惊愕。

    顾琛神色平静,目光坦然,笑意愈发温和,仿若在谈论一件再平常不过之事:“若我所料不差,旬月之内,我便要与世长辞了。”

    此言一出,仿若平地惊雷。

    诸葛亮整个人僵在原地,眼中满是诧异与难以置信。

    顾琛静静地凝视着他,笑意更甚,语气笃定:“自我举事以来,这般预感,从未有过差错。”

    “而这一次.”

    “这种预感则更加强烈。”

    “这也是我将你召来的原因。”

    对于自己身体的变化,顾琛实在是过于清楚,他能有这种判断也不足为奇。

    诸葛亮的表情愈发复杂,内心狂跳不止,难以说出一句话来。

    顾琛的表情仍是那般随意,看着诸葛亮淡淡的说道:“孔明。”

    “待我死后。”

    “我会废掉十方征渡使之位,并诏令我大汉日后且不可再立此位。”

    “陛下虽仁慈,但于治国之上亦有不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