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章 刘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四十章 刘焉 (第2/3页)

,甚至一度占据了上风。

    直到地方官府插手进来,益州太守——刘焉!

    于是,谯家倒了。

    刘焉,益州太守,准确点说叫益州牧。

    说到刘焉这个人,就不得不隆重介绍一下,毕竟是汉末有名的枭雄。

    刘焉这个人,怎么说呢,刘焉是西汉鲁恭王刘馀的后裔,汉章帝元和(84年-87年)年间,刘馀一支徙封竟陵。

    刘焉年轻时曾在州郡任职,靠着宗室的身份混上了郎中一职。

    延熹三年(160年),因老师祝恬(汉桓帝时司徒)去世而离职,在阳城山讲学教授。后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被司徒府征辟。

    刘焉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也算是有了镀金的经历,这也为他接下来忽悠汉灵帝做了准备。

    中平五年,也就是公元188年,刘焉目睹汉灵帝治下朝纲混乱、王室衰微的状况,于是刘焉向灵帝建议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

    刘焉这句话说得就很微妙,清廉的官员?说实话,这就是用一个人的人格去约束一个人的野心。

    也就基本等于无效。

    而刘焉他本人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

    州牧一职,在汉王朝政权衰落天下大乱之时,刘焉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影响三国历史的重大建议,即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史称“废史立牧”。

    汉灵帝这二货还真就信了,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但是结果却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本来想领交州避祸的刘焉因为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于是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被封为阳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饬吏治。

    刘焉到了地方就给汉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