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快乐农家院 (第2/3页)
时的细心讲解,秦妍也领悟了办公软件的精髓,能开始使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了。边小琪又告诉秦妍很多使用办公软件的技巧,说她还需要时间去磨练,时间久了,她一定是一个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的高手。
秦科收拾完厨房,也走了过来。给秦妍列了一个书单:《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计算机C语言》,《深入理解Linux系统》,《数据结构》。他告诉秦妍,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要精通了这四门专业课,就一定会成为一个编程高手,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在学好大学基础课的前提下,如果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提前自学这四门课。
秦妍说道:“哥,我记下了。”
边小琪又说道:“妹妹,英语也非常重要,听、说、读、写,要都学好,不能像中学那样,学成了哑巴英语。我相信你的读和写应该都没有问题,关键是听和说。在大学期间,就去把托福和研究生英语水平的考试考过,一是来验证自己的英语能力,二是为将来可能的出国做准备。有了清晰的目标,就要毫不犹豫地去付之行动。大学生活说轻松就轻松,说辛苦也辛苦,关键是个人的态度。”
秦妍又点点头,说道:“小琪姐,我记住你的话了,我会努力的。”
边小琪从自己的小坤包里拿出一沓钱,对秦妍说道:“妹妹,你马上就要去大学报到了,这是五千块钱,你先拿着。你在学校里不要太节省,要注意身体,要吃好,我和你哥以后会定期给你转钱。”
秦妍看向秦科,秦科笑着说道:“你就听你小琪姐的吧。”
秦妍双手从边小琪手里接过钱,又哽咽了,说不出话了。
边小琪笑着对她说道:“妹妹,你今天有点像林妹妹哟。”
秦妍破涕为笑,抱着边小琪的胳膊,头倚在她的肩头,说道:“姐,你人美,心更美。”
边小琪也笑了:“嗯,妹妹,这话我爱听。”
看到一旁摆放的缝纫机,边小琪又好奇了,便问秦妍:“妹妹,你会缝衣服?”秦妍说道:“姐,我会。我还会裁剪衣服呢。”边小琪马上说道:“我还不会使用缝纫机呢。来,你教我如何使用。”秦妍立即找来两块布头,坐在缝纫机前,给她示范起来。
这是一台脚踏式家用缝纫机,秦妍双脚踏在缝纫机踏板上,把布料放在机头下面的送布牙上,放下压脚,左手按着小布料前端,用右手转动机头右侧的转轮,以启动缝纫机机头转动。机头转动后,她的脚跟着有节奏地蹬动踏板,通过曲柄带动皮带轮的旋转,又通过皮带带动机头旋转,机头上的机针就上下跳动起来。她再用右手按着布料的后端,布料依靠送布牙和压脚的配合向前输送。在移动中,布料就被缝合在一起了。
边小琪按照秦妍的操作方法尝试起来。一开始,她没有掌握好手和脚的配合,机头反转,布料不向前走动,反而向后退。秦妍纠正她的动作,她很快就能顺畅地踏动缝纫机了,布料向前走,完好地被缝合了。
秦科在一旁看着,感慨道:“聪明人干什么都能看出聪明来。”
秦妍也由衷地说道:“小琪姐的悟性真好,一点就透。”
听着兄妹俩的夸赞,边小琪把缝纫机踏转得更流畅了,笑道:“我妈送给婶的呢子布料,就不用送裁缝店了。”
秦妍说道:“姐,我也就是敢裁缝一般的布料,像呢子这种高档的布料,我不敢下手。我妈比我裁剪和缝制的水平高,需要她亲自动手。”
(三)
边小琪对农村很好奇,想到村里走一走,看一看。于是三人午后也不休息,结伴向村子里面走去。
秦家庄有五百多户人家,是十里八村中最大的一个,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像秦科家这样比较新式的砖瓦房都建在村子周边,村子中间的房屋大多很老旧,少说有几十年,多则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老房子的院子很小,胡同也狭窄,大多是用小石头砌墙的低矮瓦房,还有一些是草房,如实地记录着这个大村子的陈旧痕迹。
秦科说他家的老房子也在其中,她们一家四口就住在这样的三间小房子里,直到他小学毕业。改革开放后,他父母凭借勤劳的双手,才建起了现在居住的大瓦房。
走到久无人住的老房子,踏进小院,只见院内杂草丛生,院墙摇摇欲坠,屋顶也往下塌了。
边小琪想象着她们家曾经的窘困,说道:“秦科,这样的居住条件是触发你发奋读书的原因之一吧?”
秦科说道:“小琪,这应该是一个原因。我改变不了环境,就去改变自己。”
秦妍说道:“姐,那时我还很小,不记得在这里生活的样子了。”
边小琪说道:“妹妹,你读书这么好,是不是受你哥的影响?”
秦妍说道:“姐,是的。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以我哥为傲,要我向我哥学习。”
边小琪说道:“现在我们都改变了自己,要在大城市生活,要住大房子。我们要把叔和婶也接到城里享福去,这不是梦,我觉得十年之内就能实现。”
秦妍说道:“姐,我相信,一定能。”
在村子南部的一个坡顶上,却有几排建筑风格完全不一样的房子。房屋地基使用了整块的大条石,大青砖砌的墙体很厚实,屋顶覆盖着小片的黑瓦,屋檐长出,木制窗户上有漂亮的如意结形的棱格,院子也大,门也高阔。这些房子跟那些老房子相比,显得高大厚重。
看到边小琪疑惑的样子,秦科说道:“小琪,我们秦家庄是附近有名的乡绅村,曾经以三多闻名:地主多、财主多、读书人多。中国人一有钱了,就盖房子,买地,我们村的财主也是如此。这些大房子都是他们的住宅,解放以后,被贫农瓜分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地主的后人不能上学、当兵和被招工,也娶不到媳妇。有一个我按辈分须称呼八爷爷的一家,他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大的儿子比我父亲大六岁,最小的儿子比我大八岁,都没有结婚成家。改革开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